文章解析

xiǎo
xuě

朝代:唐作者:李咸用浏览量:1
sàn
màn
yīn
fēng
tiān
shōu
sōng
yóu
wèi
shí
zàn
néng
liú
jìng
yíng
yín
cháng
chóu
kōng
tóng
shān
běi
miàn
zǎo
xiǎng
chéng
qiū

译文

在阴冷的风中,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飘向天涯,似乎无法被收拢。雪花想要压弯松树,却还未能做到,扑打在石头上,暂时能够留存。楼阁寂静,雪花萦绕,引发我吟诗的思绪,路途漫长,雪花拂过,增添我羁旅的忧愁。遥想崆峒山的北面,想必早已是玉雪堆积成丘的景象了。

逐句剖析

"散漫阴风里":在阴冷的风中,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

# 散漫:不集中的;零散的。

"天涯不可收":飘向天涯,似乎无法被收拢。

"压松犹未得":雪花想要压弯松树,却还未能做到,

"扑石暂能留":扑打在石头上,暂时能够留存。

"阁静萦吟思":楼阁寂静,雪花萦绕,引发我吟诗的思绪,

"途长拂旅愁":路途漫长,雪花拂过,增添我羁旅的忧愁。

"崆峒山北面":遥想崆峒山的北面,

#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

"早想玉成丘":想必早已是玉雪堆积成丘的景象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雪》是唐末李咸用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小雪节气为切入点,描绘了雪花在阴风中飘散,欲压松却未成、扑石暂留的景象,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同时,诗人由景及情,在静阁中引发吟诗思绪,漫长旅途中拂去羁旅忧愁,还遥想崆峒山北面雪积成丘之景。运用拟人手法,如“压松”“扑石”赋予小雪灵动可爱之感;借景抒情,将旅愁与对雪景的遐思融入其中。首联写小雪飘飞之远景,颔联刻画小雪近景,颈联由景入情,尾联拓展想象空间。全诗移步换景,多角度写雪景,语言清澄,意境优美,情感细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咸用(?~?),唐代诗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曾为浙西推官,世称李推官。为人重节操,论交持古道。工诗,尤擅乐府、律诗。其诗远学魏晋至初唐风格,近承中唐张籍、李贺一路,部分作品古调高迈。亦多作律诗,咏物、赠答之作清新警切,能得人情物理。在晚唐诗人中,其属众体兼备者。代表作品有《长歌行》《秋夕》《咏柳》等。著有《披沙集》六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小雪节气题材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小雪节气时,雪花在阴风中飘散,与松树、石头等景物相互作用的画面,同时融入诗人在静阁中的吟诗思绪以及旅途中的愁绪,还展开对崆峒山北面雪景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小雪景致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在旅途中借景排遣愁绪、对宁静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借小雪飘落的景象,写出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思。

2. 写作手法

拟人:“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两句尤为明显。雪花想要压住松树却没能成功,扑向石头才暂时停留,这里“压”“扑”两个动作被赋予雪花,仿佛雪花有了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像个调皮的生命体在与松、石互动,让小雪的形态变得生动可感。移步换景:开篇“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是从广阔的天地视角写小雪在阴风中散漫飞舞、无边无际的样子;接着“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将镜头拉近,聚焦于小雪与松树、石头的互动;随后“阁静萦吟思”转向楼阁,写小雪在安静的楼阁旁萦绕,勾起诗人的吟思;“途长拂旅愁”又将视角移到路途,写小雪在漫长旅途上拂过,似乎在抚慰旅愁;最后“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把目光投向远方的崆峒山北面,想象那里早已被白雪覆盖如白玉堆积成丘。从天涯到松石,从楼阁到路途,再到远方的崆峒山,诗人通过不断转换观察场景,全方位地展现了小雪在不同环境中的状态,也让情感从对小雪形态的描摹自然过渡到由景引发的思绪与想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描绘出小雪在阴冷的风中肆意飞舞,于天地间弥漫,无边无际,难以收束的景象,此为“小雪之远观”。这两句堪称描写小雪节气的经典之笔,既展现出远处雪花纷纷扬扬、自在洒落之态,又凸显出雪降临时那种壮阔、苍茫且辽远的气势。诗人身处崆峒山,眺望雪景,视野所及,皆是白茫茫一片,磅礴之景,令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颔联“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刻画了小雪的动态。雪花试图压弯松树,却未能如愿,簌簌滑落;继而扑向石块,才暂时留存,此乃“小雪之近观”。诗人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雪花“压松”“扑石”的动作,将小雪的活泼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近距离的生动画面,让崆峒山的雪景瞬间鲜活起来。颈联“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思绪。在崆峒山静谧的楼阁前,雪花萦绕,激发了诗人的吟诗兴致;而在漫长的旅途中,雪花仿佛拂去了诗人的羁旅愁绪,此为“小雪之情思”。一个“静”字,既勾勒出崆峒山雪景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这宁静的氛围,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也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与忧愁,使诗人沉浸在雪景带来的满足、幸福与惬意之中。尾联“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是诗人的遐想。诗人由眼前及远处的雪景,联想到崆峒山北面,想必早已是白雪堆积如玉丘。这不仅进一步突显了雪景的美妙,更蕴含深意。崆峒山背后,不仅有诗意的雪之世界,更代表着一片精神上的道教世界。“崆峒、崆峒,空空洞洞”,契合了诗人对道法自然、清净无为境界的追求,此为“小雪之遐想”。

4. 作品点评

全诗通过移步换景,从多个角度描绘雪景,一幅绝美的崆峒山雪景画卷在诗中徐徐展开。其语言清澄,构思精妙,意境绝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湾《观搊筝》

下一篇:唐·杜甫《喜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