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比君子":人们以芳草比配君子,已成了一种美好的风尚,
# 君子:春秋时代除用以称贵族官更外,妻子也称丈夫为君子。,芳草:这里指“萱草”。
"诗人情有由":历代诗人爱芳草是有其缘由的。
# 诗人:这里指《诗经》中的作者。
"只应怜雅态":人们或许只是怜爱萱草那高雅的姿态,
# 怜:爱借。
"未必解忘忧":却未必理解它真正能解除忧愁的含义。
# 解:理解、懂得。
"积雨莎庭小":细雨绵绵,使得长满莎草的庭院显得更加小巧精致,
# 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
"微风藓砌幽":微风轻拂,带着苔藓的台阶愈发显得幽静。
# 藓砌:长满苔藓的台阶,形容来往人很少而极幽静。
"莫言开太晚":不要说萱草开花太晚,
"犹胜菊花秋":它依然能在秋风中绽放,比起菊花来也毫不逊色。
唐代诗人
李咸用(?~?),唐代诗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曾为浙西推官,世称李推官。为人重节操,论交持古道。工诗,尤擅乐府、律诗。其诗远学魏晋至初唐风格,近承中唐张籍、李贺一路,部分作品古调高迈。亦多作律诗,咏物、赠答之作清新警切,能得人情物理。在晚唐诗人中,其属众体兼备者。代表作品有《长歌行》《秋夕》《咏柳》等。著有《披沙集》六卷。
1. 写作手法
比兴:诗人以萱草自喻,通过萱草的形象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虽生不逢时,但仍保持高洁品格的志向。烘托:颈联“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刻画萱草的君子“雅态”。此联全用环境烘托写之。
2. 分段赏析
首联“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自《离骚》以来,以芳草比喻君子已成为一种美好的传统。历代诗人对芳草的钟爱,皆因它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作者从这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着重突出萱草所蕴含的君子之性,旨在提醒我们,爱萱草应当基于对它所代表的高尚品质的欣赏。因此,颔联“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诗人诚恳地劝诫大家,不要一味地苛求萱草能够“解忘忧”,而应当“怜雅态”。雅态,即萱草身上所展现出的君子风姿与内在品质。诗中用一个“只”字,传达出只要能如此,便已足够,无需再苛求其他之意。颈联“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则生动地描绘了萱草的君子“雅态”。此联巧妙地通过环境烘托来展现这一意象。庭院中莎草摇曳,雨水积聚成潭,台阶上布满藓苔,微风轻拂,显得格外清幽宜人。“庭小”自然不是富贵豪门的象征;“砌幽”当然也非追逐名利的场所。萱草生长在这般清寒之地,安然自得,无意于声名显赫,这不正是君子高雅风姿的真实写照吗?尾联“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或许有人会认为,尽管萱草美丽动人,但它花开的时节却稍显迟晚。对此,诗人却有着独到的见解,诗中无疑饱含着诗人对萱草的深厚偏爱。菊花自从被陶潜赋予了高洁象征之后,便成为了隐士高人的代表。而诗人将萱草与菊花相较,甚至认为萱草更胜一筹,这自然凸显了萱草不同凡响的格调。它不与其他花朵在春天争艳,而是悠然自得地在秋季绽放,甘愿在晚风中吐露芬芳,这正是君子风范的体现。
上一篇:唐·崔涂《涧松》
下一篇:唐·吕洞宾《题全州道士蒋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