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ān
cǎo

朝代:唐作者:李咸用浏览量:1
fāng
cǎo
jūn
shī
rén
qíng
yǒu
yóu
zhǐ
yīng
lián
tài
wèi
jiě
wàng
yōu
shā
tíng
xiǎo
wēi
fēng
xiǎn
yōu
yán
kāi
tài
wǎn
yóu
shèng
huā
qiū

译文

人们以芳草比配君子,已成了一种美好的风尚,历代诗人爱芳草是有其缘由的。人们或许只是怜爱萱草那高雅的姿态,却未必理解它真正能解除忧愁的含义。细雨绵绵,使得长满莎草的庭院显得更加小巧精致,微风轻拂,带着苔藓的台阶愈发显得幽静。不要说萱草开花太晚,它依然能在秋风中绽放,比起菊花来也毫不逊色。

逐句剖析

"芳草比君子":人们以芳草比配君子,已成了一种美好的风尚,

# 君子:春秋时代除用以称贵族官更外,妻子也称丈夫为君子。,芳草:这里指“萱草”。

"诗人情有由":历代诗人爱芳草是有其缘由的。

# 诗人:这里指《诗经》中的作者。

"只应怜雅态":人们或许只是怜爱萱草那高雅的姿态,

# 怜:爱借。

"未必解忘忧":却未必理解它真正能解除忧愁的含义。

# 解:理解、懂得。

"积雨莎庭小":细雨绵绵,使得长满莎草的庭院显得更加小巧精致,

# 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

"微风藓砌幽":微风轻拂,带着苔藓的台阶愈发显得幽静。

# 藓砌:长满苔藓的台阶,形容来往人很少而极幽静。

"莫言开太晚":不要说萱草开花太晚,

"犹胜菊花秋":它依然能在秋风中绽放,比起菊花来也毫不逊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朝李咸用的《萱草》一诗中,诗人以“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开篇,对萱草“忘忧”的传统认知提出质疑,认为人们更多是爱怜其优雅姿态。接着,“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描绘出雨后庭院小巧、微风拂过生苔台阶的幽静画面,以环境烘托出萱草生长的清幽氛围,展现其独特气质。最后“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运用对比手法,将萱草与菊花相较,点明萱草虽开花较晚,却有着不输菊花的独特价值,表达了诗人对萱草的喜爱与赞赏。全诗综合运用比兴、环境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不仅展现了萱草的形象,更流露出诗人不随波逐流、善于发现平凡事物不凡之处的独特审美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咸用(?~?),唐代诗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曾为浙西推官,世称李推官。为人重节操,论交持古道。工诗,尤擅乐府、律诗。其诗远学魏晋至初唐风格,近承中唐张籍、李贺一路,部分作品古调高迈。亦多作律诗,咏物、赠答之作清新警切,能得人情物理。在晚唐诗人中,其属众体兼备者。代表作品有《长歌行》《秋夕》《咏柳》等。著有《披沙集》六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兴:诗人以萱草自喻,通过萱草的形象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虽生不逢时,但仍保持高洁品格的志向。烘托:颈联“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刻画萱草的君子“雅态”。此联全用环境烘托写之。

2. 分段赏析

首联“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自《离骚》以来,以芳草比喻君子已成为一种美好的传统。历代诗人对芳草的钟爱,皆因它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作者从这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着重突出萱草所蕴含的君子之性,旨在提醒我们,爱萱草应当基于对它所代表的高尚品质的欣赏。因此,颔联“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诗人诚恳地劝诫大家,不要一味地苛求萱草能够“解忘忧”,而应当“怜雅态”。雅态,即萱草身上所展现出的君子风姿与内在品质。诗中用一个“只”字,传达出只要能如此,便已足够,无需再苛求其他之意。颈联“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则生动地描绘了萱草的君子“雅态”。此联巧妙地通过环境烘托来展现这一意象。庭院中莎草摇曳,雨水积聚成潭,台阶上布满藓苔,微风轻拂,显得格外清幽宜人。“庭小”自然不是富贵豪门的象征;“砌幽”当然也非追逐名利的场所。萱草生长在这般清寒之地,安然自得,无意于声名显赫,这不正是君子高雅风姿的真实写照吗?尾联“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或许有人会认为,尽管萱草美丽动人,但它花开的时节却稍显迟晚。对此,诗人却有着独到的见解,诗中无疑饱含着诗人对萱草的深厚偏爱。菊花自从被陶潜赋予了高洁象征之后,便成为了隐士高人的代表。而诗人将萱草与菊花相较,甚至认为萱草更胜一筹,这自然凸显了萱草不同凡响的格调。它不与其他花朵在春天争艳,而是悠然自得地在秋季绽放,甘愿在晚风中吐露芬芳,这正是君子风范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涂《涧松》

下一篇:唐·吕洞宾《题全州道士蒋晖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