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o

朝代:魏晋作者:邯郸淳浏览量:2
hóu
jiàn
míng
wáng
qiú
zhuǎn
rén
shēn
wáng
yuē
:“
:“
zuò
rén
jiāng
máo
jìn
。”
。”
huàn
chā
zhī
fāng
gēn
hóu
shèng
tòng
jiào
wáng
xiào
yuē
:“
:“
kàn
máo
zuò
rén
?”
?”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走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逐句剖析

"一猴死":一只猴子死后,

"见冥王":见到了阎王,

"求转人身":(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

"王曰":阎王说:“

"既欲做人":既然你想做人,

# 既:既然。

"须将毛尽拔去":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

"即唤夜叉拔之":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

# 之:代指猴毛。

"方拔一根":刚刚才拔下了一根,

# 方:才。

"猴不胜痛叫":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

# 胜:能忍受。

"王笑曰":阎王笑道:“

"看你一毛不拔":看你,连一根毛走舍不得拔,

"如何做人":怎么做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毛不拔》为魏晋时期邯郸淳所著,是一篇构思奇巧的虚构作品。故事以猴喻人,巧妙构建情节——猴子因向往人形,需拔除周身毛发,却因畏惧疼痛而退缩。最终阎王一句“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运用一语双关之妙,表面直指猴子的怯懦,实则辛辣嘲讽那些吝啬至极的世人。本文阐释了做人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人需在生活中付出奉献,不可过度吝啬——有舍方有得;亦不可只顾及自身利益,否则难以成为人格完整之人。故事行文诙谐幽默,在轻松调侃间暗藏犀利针砭,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深刻世相,令人捧腹之余亦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

邯郸淳(132?~221),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一名竺,字子叔(一作子礼),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博学多才,早年撰写《曹娥碑》,得到蔡邕的赏识。后来又先后依附刘表、曹操,被曹氏父子看重,担任临淄侯曹植的师傅。魏文帝黄初年间,任博士给事中。其工书法,诸体皆能,善作小字,尤其擅长虫篆(似虫形之篆书)。《书小史》称“其志行清洁,才学通敏,书则八体悉工,学尤善古文大篆”。其文作《笑林》和《艺经》,内容大都是一些短小精炼的讽刺性笑话,这两部作品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寓言,以神话场景为背景。描述了猴子欲转人身,冥王提出拔毛的条件,猴子却因拔一根毛就疼得大叫,从而体现出它的吝啬。这则寓言以小见大,通过猴子的行为,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一毛不拔、极度自私吝啬的人,传达了做人不能过于吝啬,应懂得付出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双关:故事中“一毛不拔”表面指猴子连一根毛发都不愿拔除,实际暗指人吝啬自私、不肯付出的贪婪本性。冥王的反问“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以猴子拒拔毛发的生理反应,双关讽刺人类对金钱、利益的极端吝惜,使“拔毛”的物理动作与“舍财”的抽象品格形成巧妙关联,通过幽默场景直指人性弱点,让寓意在双关修辞中自然凸显。

3. 分段赏析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此句是故事的开端,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起因。猴子死后想转世为人,这一情节设置充满奇幻色彩,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为后续阎王提出做人的条件做了铺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阎王提出做人的苛刻条件——拔光全身的毛,并立即唤来夜叉执行,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让读者不禁为猴子的命运担忧,同时也为后文猴子因怕痛的反应埋下伏笔。“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才拔一根毛猴子就受不了疼痛大叫,阎王借此讽刺猴子连一根毛都不肯拔,也就不具备做人的品德。“一毛不拔”这个词在这里既形象地描绘了猴子怕痛不肯拔毛的行为,又具有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讽刺那些极度吝啬自私的人。整个故事通过猴子转世想做人却因小失大的情节,巧妙地讽刺了人性中的弱点,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