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 入:代词。可以译为“……的人”。,执:握,持,拿。,鲁:鲁国,在山东。
"初竖执之":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
# 执:握,持,拿。,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不可入":不能进去;
# 入:进去;进入。
"横执之":又横过来拿着它,
# 执:握,持,拿。
"亦不可入":也不能进去。
# 亦:也,仍然。
"计无所出":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 计:计谋,办法。
"俄有老父至":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
# 至:来到这里。,老父: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俄:一会儿,不久。
"曰":说:“
"吾非圣人":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
#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吾:我。
"但见事多矣":但见过的事情很多!
# 矣:了,承接。,但:只,仅,但是。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以:用。,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遂依而截之":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 遂:于是,就。
"世之愚":世上愚蠢的人,
"莫之及也":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了。
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
邯郸淳(132?~221),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一名竺,字子叔(一作子礼),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博学多才,早年撰写《曹娥碑》,得到蔡邕的赏识。后来又先后依附刘表、曹操,被曹氏父子看重,担任临淄侯曹植的师傅。魏文帝黄初年间,任博士给事中。其工书法,诸体皆能,善作小字,尤其擅长虫篆(似虫形之篆书)。《书小史》称“其志行清洁,才学通敏,书则八体悉工,学尤善古文大篆”。其文作《笑林》和《艺经》,内容大都是一些短小精炼的讽刺性笑话,这两部作品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1. 分段赏析
青竹本是坚韧挺拔的完整之材,却在城门前落得支离破碎的下场,实在令人惋惜。执竿的鲁人如同被惯性思维困住的困兽,横竖尝试不得其法,却始终想不到将竹竿顺着城门方向平移——这本是一目了然的破局之道,他却视而不见,足见其思维之僵化。而那位故作谦逊、自称“并非圣人”的老者,看似热心解围,实则提出的“锯竿之策”不过是饮鸩止渴。这种破坏性的馊主意,不仅毁掉了完好的竹竿,更暴露出其见识浅薄却偏要充作智者的可笑姿态。这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恰似一面明镜,照见人性中两大顽疾:既讽刺了盲目听从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愚钝者,也揭露了那些腹中无物却好为人师、以错误经验误导他人的“假行家”。它不仅是对愚笨行为的辛辣讽刺,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当遭遇难题,若只追求快速解决,而不深入分析问题本质,往往会像故事中锯断竹竿的人一样,虽达成目的,却破坏了事物的完整性;盲目听从他人建议而缺乏独立判断,则可能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它警示我们,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思考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片面与固执禁锢自己的创造力,唯有突破固有思维的藩篱,才能找到真正高效且周全的解决之道。
2. 作品点评
这则寓言以独特的视角揭示深刻哲理: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我们应当保持理性思考,善用智慧拆解困局,避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拿携竹竿入城一事来说,本可轻松解决的日常场景,却因思维的僵化与盲从变得繁琐不堪。寓言中,那些自诩阅历丰富、急于指点他人的角色,实则暴露出知识储备的匮乏与认知的局限,他们盲目充当“智者”,随意给出错误建议,最终误导他人。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