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入:进去;进入。,执:手拿着。,鲁:鲁国。
"初竖执之":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
# 执:握,持,拿。,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不可入":不能进去;
# 入:进去;进入。
"横执之":又横过来拿着它,
# 执:握,持,拿。
"亦不可入":也不能进去,
# 亦:也,仍然。
"计无所出":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 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计:方法,计策。
"俄有老父至":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
# 至:来到这里。,老父: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俄:一会儿,不久。
"曰":说:“
"吾非圣人":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
#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吾:我。
"但见事多矣":但见过的事情很多!
# 矣:了,承接。,但:只,仅,但是。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以:用。,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遂依而截之":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 之:代词。此处代长竿。,而:连词,表承接,然后。,依:按照。,遂:于是,就。
"世之愚":世上愚蠢的人,
# 世之愚:“世之愚”二句: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莫之及也":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了。
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
邯郸淳(132?~221),三国魏文学家、书法家。一名竺,字子叔(一作子礼),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博学多才,早年撰写《曹娥碑》,得到蔡邕的赏识。后来又先后依附刘表、曹操,被曹氏父子看重,担任临淄侯曹植的师傅。魏文帝黄初年间,任博士给事中。其工书法,诸体皆能,善作小字,尤其擅长虫篆(似虫形之篆书)。《书小史》称“其志行清洁,才学通敏,书则八体悉工,学尤善古文大篆”。其文作《笑林》和《艺经》,内容大都是一些短小精炼的讽刺性笑话,这两部作品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描绘了持长竿者因横竖无法将长竿带入城门,竟听从老者建议锯断长竿的愚蠢行为,体现了面对困难若墨守成规、不灵活变通的可笑性,表达了面对挑战应深入思考、保持独立思维,避免片面固执、盲目听从他人建议的道理。
2. 分段赏析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开篇点明人物与事件,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藏矛盾。长竿与城门的空间冲突,为后文荒诞情节埋下伏笔。“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通过动作的重复与对比,刻画出鲁人机械尝试的困境。分号分隔的并列句式强化了无效性,暗示其思维僵化。动词“执”的反复出现,凸显人物固守单一方法的愚钝,为下文老父的荒谬建议作铺垫。“计无所出”四字凝练概括鲁人的窘境。“计”字点明其试图解决问题却失败的心理状态,“无所出”则直指思维的枯竭。此句以极简笔墨揭示人物性格缺陷——缺乏变通,成为全篇批判的核心。“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老父以自谦之辞掩盖自诩“见多识广”的傲慢。“但见事多矣”一语双关,既标榜经验,又暴露其认知局限。“中截”建议看似机智,实则违背常理,动词“截”与“入”的矛盾,讽刺了脱离实际的“经验主义”。“遂依而截之”中“遂”字表明鲁人未加思考即盲从,呼应前文“计无所出”的愚钝。动作描写简洁却极具讽刺性:本可通过调整角度解决的问题,因盲从而化为笑谈。此句强化主题——盲目顺从比愚昧更可悲。“世之愚,莫之及也”为总结性评价,双重否定句式强化批判力度。“莫之及”直指鲁人与老父的愚蠢达到极致,暗含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此句跳出故事,将讽刺对象扩展至普遍社会现象,深化哲理内涵。
3. 作品点评
这段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碰到事情要多想想,勤动脑筋,别想得太简单。就像把一捆竹竿带进城,本是件简单事,最后却弄得很麻烦。它主要是讽刺那种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见识多广,其实没有真正见识,又特别爱给别人出主意、指指点点的人。对做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多积累知识,了解不同学生的情况,用适合他们的方法去引导。
上一篇:魏晋·曹丕《清河作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言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