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
chū
běi
guō
mén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阮瑀浏览量:2
jià
chū
běi
guō
mén
fán
kěn
chí
xià
chē
chí
chú
yǎng
zhé
yáng
zhī
wén
qiū
lín
zhōng
jiào
jiào
yǒu
bēi
jiè
wèn
zhě
chū
wéi
nǎi
qīn
shě
hòu
zēng
ér
hán
shí
dòng
biān
chuí
shī
xiāo
ròu
jìn
ruò
shù
cáng
kōng
shì
zhōng
hái
néng
zhī
shàng
zhǒng
chá
chù
cún
wáng
yǒng
bié
qīn
jiàn
lèi
xià
shēng
zhèng
jiān
qióng
è
yǒu
chuán
gào
hòu
dài
rén
wéi
míng
guī

译文

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马儿止步不愿前行。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抬手折下枯杨枝。回头听见丘林中,噭噭啼哭有悲声。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我问“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后母又恨我这孤儿。又饥又寒无衣无食,动不动就鞭打我。骨瘦无肌肉,身子像枯树皮。把我关在空屋里,父亲还不能知道。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母亲怎么能看见我,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穷苦哪有止境。”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逐句剖析

"驾出北郭门":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

#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驾:把车套在马身上。

"马樊不肯驰":马儿止步不愿前行。

# 驰:车马疾行。,樊:《初学记》作“行”,本指关鸟兽的笼子,转为止而不前。

"下车步踟蹰":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

# 步踟蹰:《初学记》作“少踟蹰”。步,行走。跨出一步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踟蹰,徘徊不进;犹豫。

"仰折枯杨枝":抬手折下枯杨枝。

# 枯杨:《初学记》作“杨柳”。枯,枯槁,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仰:抬头,脸向上,与“俯”相对。

"顾闻丘林中":回头听见丘林中,

# 丘:因地势而自然形成的土山。,闻:听见。,顾:回首,回视。

"噭噭有悲啼":噭噭啼哭有悲声。

# 啼:放声哭。,噭噭:悲哭声。

"借问啼者出":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

# 借问:询问。

"何为乃如斯":我问“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

# 斯:此,这。

"亲母舍我殁":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

# 殁:死亡。

"后母憎孤儿":后母又恨我这孤儿。

# 孤:无父之称。,憎:恨,厌恶。

"饥寒无衣食":又饥又寒无衣无食,

# 食:饭食。,衣:服装的通称,含上衣下裳而言。王筠《说文句读·衣部》:“衣,析言之则分衣裳,浑言之则曰衣。”,寒:冷。,饥:饥饿,吃不饱。

"举动鞭捶施":动不动就鞭打我。

# 捶:通“棰”,棒击。,鞭:占代一种竹制刑具。,举:行动。

"骨消肌肉尽":骨瘦无肌肉,

# 骨消肌肉尽:“骨消”两句:形容很瘦弱。

"体若枯树皮":身子像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把我关在空屋里,

# 室:房屋,住宅。

"父还不能知":父亲还不能知道。

"上冢察故处":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

# 冢:隆起的坟墓。

"存亡永别离":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

"亲母何可见":母亲怎么能看见我,

"泪下声正嘶":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

# 嘶:声音沙哑。

"弃我于此间":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

"穷厄岂有赀":穷苦哪有止境。”

# 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厄:困苦,灾难。,穷:困厄,不得志。

"传告后代人":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

"以此为明规":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 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驾出北郭门行》是东汉文学家阮瑀创作的乐府诗。诗中通过作者与孤儿的问答形式,展现孤儿遭后母虐待的不幸遭遇,揭露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矛盾,体现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全诗具有乐府民歌特色,以质朴语言、对话和白描手法,逼真呈现故事情节,风格平实而生动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题下仅阮瑀此作一首,约为阮瑀学习汉代乐府自制的新辞,取篇首五字为题。据传作者一日驾车北行,遇一被继母虐待者在亲生母亲坟头哭诉,询问因由后作此篇以警示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通过作者与孤儿的问答,描绘了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体现了对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庭矛盾的揭露及对受害者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设置悬念:开篇写“马樊不肯驰”的马反常停滞,打破正常出行节奏,引发“为何马不肯前行”的疑问,为后文林中悲啼、孤儿遭遇的情节埋下钩子,吸引读者探寻真相。白描:孤儿诉说时用“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等短句,以质朴语言勾勒身体极度消瘦的状态,无华丽辞藻堆砌,却直观呈现后母虐待下的惨烈画面,让读者深切感受孤儿的苦难。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四句。诗人以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是乐府诗常用的手法,以此彰显事件的真实性。诗人驾车驶出北郭门,此时马却显得沉滞,不肯疾驰。马的这种反常表现,实际上已隐隐暗示出周围环境的异样。然而,诗人一开始并未察觉,他下车后踟蹰不定,等候了一段时间,见马始终不动,便仰头折下一根枯杨树枝,想要用它来鞭马前进。这四句作为全诗的引子,不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不禁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第二部分:“顾闻”四句。这部分引出了事件。诗人只听见丘林之中,传来阵阵悲啼之声。于是,诗人询问啼者:为何哭得如此伤心。这是事件的开端,描写得极有层次。先写听到哭声,再写见到其人,最后因不知原因而发出疑问,完全按照客观现实情景来写。正是由于诗人的关切询问,才引出了下面孤儿诉说原委的内容,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了自然的铺垫。第三部分:从“亲母舍我殁”到“穷厄岂有赀”十四句。这一部分是孤儿的诉说,也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节奏舒缓有致,语言质直可信。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前八句:孤儿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这几句话,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生动地描绘出孤儿在后母虐待下的悲惨处境。亲生母亲离世后,后母对孤儿充满憎恶,让他饥寒交迫,没有足够的衣食,稍有举动就会遭受鞭捶。孤儿骨瘦如柴,身体如同枯树皮一般,后母还将他藏在空室中,父亲回来也不知道他的遭遇。第二层:后六句:写孤儿哭坟情状。“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孤儿前往上坟,察看生母的冢墓,目的是倾诉心中的悲愤与痛苦。在活着的人中,孤儿无处哀告,只能向死去的母亲求助,这本身就是无比伤心的事。而活着的孤儿与死去的母亲永远分离,无法见到生身母亲,满腹委屈也就无从申诉,所以孤儿泪下如雨,哭声嘶哑。生母将孤儿丢弃在人世间,让他忍受穷困煎熬,却没有留下财产供他度日。孤儿无法独立生活,又摆脱不了后母的欺凌与虐待。这六句诗,一层深一层地展现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和凄苦欲绝的心态,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若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随生身母亲于地下。第四部分:最后两句这是全诗的尾声,诗人再次以第一人称说话,“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在今天看来,这两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但在汉魏乐府中,这是一种习惯写法,通过这种方式点明诗人的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尤其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着明显的影响。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严谨有序,层次清晰分明,文字风格质朴无华,整体格调沉郁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下一篇:魏晋·葛洪《画工弃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