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出北郭门":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
#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驾:把车套在马身上。
"马樊不肯驰":马儿止步不愿前行。
# 驰:车马疾行。,樊:《初学记》作“行”,本指关鸟兽的笼子,转为止而不前。
"下车步踟蹰":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
# 步踟蹰:《初学记》作“少踟蹰”。步,行走。跨出一步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踟蹰,徘徊不进;犹豫。
"仰折枯杨枝":抬手折下枯杨枝。
# 枯杨:《初学记》作“杨柳”。枯,枯槁,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仰:抬头,脸向上,与“俯”相对。
"顾闻丘林中":回头听见丘林中,
# 丘:因地势而自然形成的土山。,闻:听见。,顾:回首,回视。
"噭噭有悲啼":噭噭啼哭有悲声。
# 啼:放声哭。,噭噭:悲哭声。
"借问啼者出":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
# 借问:询问。
"何为乃如斯":我问“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
# 斯:此,这。
"亲母舍我殁":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
# 殁:死亡。
"后母憎孤儿":后母又恨我这孤儿。
# 孤:无父之称。,憎:恨,厌恶。
"饥寒无衣食":又饥又寒无衣无食,
# 食:饭食。,衣:服装的通称,含上衣下裳而言。王筠《说文句读·衣部》:“衣,析言之则分衣裳,浑言之则曰衣。”,寒:冷。,饥:饥饿,吃不饱。
"举动鞭捶施":动不动就鞭打我。
# 捶:通“棰”,棒击。,鞭:占代一种竹制刑具。,举:行动。
"骨消肌肉尽":骨瘦无肌肉,
# 骨消肌肉尽:“骨消”两句:形容很瘦弱。
"体若枯树皮":身子像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把我关在空屋里,
# 室:房屋,住宅。
"父还不能知":父亲还不能知道。
"上冢察故处":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
# 冢:隆起的坟墓。
"存亡永别离":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
"亲母何可见":母亲怎么能看见我,
"泪下声正嘶":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
# 嘶:声音沙哑。
"弃我于此间":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
"穷厄岂有赀":穷苦哪有止境。”
# 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厄:困苦,灾难。,穷:困厄,不得志。
"传告后代人":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
"以此为明规":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 规:典范。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通过作者与孤儿的问答,描绘了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体现了对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庭矛盾的揭露及对受害者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设置悬念:开篇写“马樊不肯驰”的马反常停滞,打破正常出行节奏,引发“为何马不肯前行”的疑问,为后文林中悲啼、孤儿遭遇的情节埋下钩子,吸引读者探寻真相。白描:孤儿诉说时用“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等短句,以质朴语言勾勒身体极度消瘦的状态,无华丽辞藻堆砌,却直观呈现后母虐待下的惨烈画面,让读者深切感受孤儿的苦难。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四句。诗人以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是乐府诗常用的手法,以此彰显事件的真实性。诗人驾车驶出北郭门,此时马却显得沉滞,不肯疾驰。马的这种反常表现,实际上已隐隐暗示出周围环境的异样。然而,诗人一开始并未察觉,他下车后踟蹰不定,等候了一段时间,见马始终不动,便仰头折下一根枯杨树枝,想要用它来鞭马前进。这四句作为全诗的引子,不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不禁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第二部分:“顾闻”四句。这部分引出了事件。诗人只听见丘林之中,传来阵阵悲啼之声。于是,诗人询问啼者:为何哭得如此伤心。这是事件的开端,描写得极有层次。先写听到哭声,再写见到其人,最后因不知原因而发出疑问,完全按照客观现实情景来写。正是由于诗人的关切询问,才引出了下面孤儿诉说原委的内容,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了自然的铺垫。第三部分:从“亲母舍我殁”到“穷厄岂有赀”十四句。这一部分是孤儿的诉说,也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节奏舒缓有致,语言质直可信。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前八句:孤儿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这几句话,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生动地描绘出孤儿在后母虐待下的悲惨处境。亲生母亲离世后,后母对孤儿充满憎恶,让他饥寒交迫,没有足够的衣食,稍有举动就会遭受鞭捶。孤儿骨瘦如柴,身体如同枯树皮一般,后母还将他藏在空室中,父亲回来也不知道他的遭遇。第二层:后六句:写孤儿哭坟情状。“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孤儿前往上坟,察看生母的冢墓,目的是倾诉心中的悲愤与痛苦。在活着的人中,孤儿无处哀告,只能向死去的母亲求助,这本身就是无比伤心的事。而活着的孤儿与死去的母亲永远分离,无法见到生身母亲,满腹委屈也就无从申诉,所以孤儿泪下如雨,哭声嘶哑。生母将孤儿丢弃在人世间,让他忍受穷困煎熬,却没有留下财产供他度日。孤儿无法独立生活,又摆脱不了后母的欺凌与虐待。这六句诗,一层深一层地展现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和凄苦欲绝的心态,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若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随生身母亲于地下。第四部分:最后两句这是全诗的尾声,诗人再次以第一人称说话,“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在今天看来,这两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但在汉魏乐府中,这是一种习惯写法,通过这种方式点明诗人的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尤其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着明显的影响。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严谨有序,层次清晰分明,文字风格质朴无华,整体格调沉郁厚重。
下一篇:魏晋·葛洪《画工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