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龄寄事外":年少寄情人事外,
#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弱龄:少年。指二十岁时。弱:幼。
"委怀在琴书":倾心只在琴与书。
# 委怀:寄情。委:托。
"被褐欣自得":身穿粗衣情自乐,
# 欣自得:欣然自得。,褐:粗布衣。《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同“披”,穿着。
"屡空常晏如":经常贫困心安处。
# 晏如:安乐的样子。,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时来苟冥会":机会来临且迎合,
#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苟:姑且,暂且。,时来:机会到来。时:时机,时运。
"宛辔憩通衢":暂时栖身登仕途。
#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这里比喻仕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憩:休息。,辔:驾驭牲口的缰绳。,宛:屈,放松。
"投策命晨装":弃杖命人备行装,
#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投策:丢下手杖。投,弃,搁下。策:简策,古代连编竹简成册以纪事叫简策,即今天的书籍。
"暂与园田疏":暂别田园相离去。
# 疏:疏远。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孤舟遥遥渐远逝,
# 逝:去,往。,眇眇:遥远的样子。《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绵绵归思纡":归思不绝绕心曲。
# 纡:萦绕,缠绕。,归思:思归之情。,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我行岂不遥":此番行程岂不远,
"登降千里余":艰难跋涉千里余。
# 余:一作馀。,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登,指登山。降,指临水。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异乡风景已看倦,
#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一作“川途永”。,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心念山泽居":一心思念园田居。
#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看云羞对高飞鸟,
# 惭高鸟:对高飞的鸟感到惭愧,感叹自己不如鸟自由。
"临水愧游鱼":临河愧对水中鱼。
# 愧游鱼:对游鱼感到惭愧。
"真想初在襟":真朴之念在胸中,
# 初:当初,早年。,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谁谓形迹拘":岂被人事所约束。
#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形迹,指形体所为。拘,拘束,约束。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且顺自然任变化,
#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凭:任凭,听任。
"终返班生庐":终将返回隐居庐。
#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庐,房屋。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是一首五言诗。作者赴任途中回望往昔,表达了对田园自由生活的深深怀念,以及抒发了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绪。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诗人借“孤舟”这一意象,既写出了自己乘坐孤舟渐行渐远的情景,又通过“孤”字暗示了自己孤独的心境。“绵绵归思纡”表明随着孤舟的前行,诗人心中对家乡园田的思念之情也像绵绵不绝的水流一样,悠长而深远,借孤舟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园田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对比:诗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展现出山村生活的悠闲自在、内心宁静。“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与前文描写的山村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仕途生活的身不由己和奔波劳顿。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表明自己自幼便对世俗之事毫无眷恋,一心沉醉于弹琴读书的雅趣之中。尽管生活清贫困苦,却能怡然自乐、自得其乐。作者选择隐居躬耕,除了自身性格使然,更主要是因“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这般污浊黑暗的现实所逼迫。作者开篇便强调年轻时寄身世外、钟情琴书的生活,实则是对当下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以及对即将面对的繁冗仕宦生活的厌弃。从“时来苟冥会”至“暂与园田疏”四句为第二段。虽然作者内心厌恶仕宦生涯,但他秉持道家随运顺化的理念,将此次迫不得已的出仕视为命运的安排。既已如此,便无需与命运抗争,不妨安心踏上仕途,权且当作人生漫漫长途中的一次短暂停歇。这四句对其出仕缘由作了这般解释,然而,通衢大道终究无法长久留住车马,所以这休息也只能是短暂的小憩,与园田的分离自然也只是暂时的。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和打算,坦然接受征召出仕了。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写作者旅途所感。作者怀着随顺自然、不与世俗违逆的宗旨,以及暂仕即归的想法登上小舟,从宁静祥和的山村驶向充满风险的仕途。出发之初,心情或许还较为平静,可随着行程渐远,归乡之思愈发浓烈。行至曲阿,行程已超千里,此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顶点。起初的豁达已被浓重的悔意所取代。他甚至觉得飞鸟、游鱼皆令自己心生愧意,它们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水中畅游,而自己却违背本性踏上仕途,使心灵与行动都受到无形的束缚。“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内心对此次行程的厌倦和自我谴责之情。最后四句为第四段,讲述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规划:顺应命运变化,最终回归田园。此段可视为全诗的总结。“真想初在襟”中的“真想”,即第一段中寄情琴书、远离世事的想法。作者从旅途的愧疚与悔恨中意识到,仕宦并非自己的本性所愿,同时也明白自己向往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磨灭。然而,作者虽已觉得自己“心为形役”,却仍说“谁谓形迹拘”,这既是自我安慰,表明自己未被形迹所束缚;也是自我鼓励,坚信自己不会被形迹所拘。表面看似理直气壮的反问,实则是作者为了寻求心理平衡、摆脱后悔情绪而对自我的再次肯定。“聊且凭化迁”是作者应对当前处境的策略,“终返班生庐”则是对未来出路的规划。后一句源自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想法与坚定决心,也是全诗的核心主旨所在;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依据道家思想制定的处世原则,在看似豁达的自我宽慰中隐隐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悲哀。这短短四句话所展现的作者思想情感,极为丰富且韵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
4. 作品点评
此诗结构层次条理分明,诗人于赴任途中的内心独白与情感蜕变皆被吐露。其表述既直白坦荡,又不乏细腻委婉的韵味,这是该诗的一大重要特点。
# 士岂能长守山林、常亲蓑笠?但居市朝轩冕时,要使山林蓑笠之念不忘,乃为胜耳。渊明‘望云惭高鸟’四句似此胸襟,岂为外荣所点染哉!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叙事错综,情景绝佳。措辞甚妙。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陆机《短歌行》
下一篇:魏晋·阮瑀《驾出北郭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