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ī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阮瑀浏览量:2
zāi
qín
gōng
shēn
cóng
sān
liáng
zhōng
chén
wéi
mìng
suí
jiù
wáng
tóu
kuī
kuàng
yǎng
shì
yuè
guāng
shuí
wèi
chù
ēn
wàng
rén
wèi
liú
huáng
niǎo
míng
gāo
sāng

译文

秦穆公真是错误啊,自己死后让三位良臣殉葬。忠臣不违背君命,随着身躯就走向死亡。低下头窥视墓穴的门,抬头仰望太阳和月亮的光芒。谁说这里是可以安居的地方,恩义不能忘记。路人为此而流泪,黄雀在高高的桑树上鸣叫。

逐句剖析

"误哉秦穆公":秦穆公真是错误啊,

"身没从三良":自己死后让三位良臣殉葬。

"忠臣不违命":忠臣不违背君命,

# 违:一作达。指逃避。

"随躯就死亡":随着身躯就走向死亡。

"低头窥圹户":低下头窥视墓穴的门,

# 圹户:坟墓的入口。

"仰视日月光":抬头仰望太阳和月亮的光芒。

"谁谓此可处":谁说这里是可以安居的地方,

"恩义不可忘":恩义不能忘记。

"路人为流涕":路人为此而流泪,

"黄鸟鸣高桑":黄雀在高高的桑树上鸣叫。

# 黄鸟:黄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诗二首(其一)》是东汉末年诗人阮瑀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围绕秦穆公让三位良臣殉葬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诗人开篇直接批判秦穆公的错误决定,认为让忠臣殉葬是不应该的。接着描述了忠臣们不违君命、慷慨赴死的情景,以及他们死后在墓穴中的状态,体现出对忠臣的同情。最后通过路人的流泪和黄鸟的鸣叫,进一步烘托出悲剧的氛围,表达了对忠臣的赞美和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误哉”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秦穆公的批判,认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身没从三良”点明了秦穆公在死后让三位良臣殉葬这一具体事件,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这两句描述了忠臣们的行为和态度。他们不违背君主的命令,毅然决然地随着身躯走向死亡,体现出忠臣的忠诚和气节。诗人对忠臣的这种行为是赞美的,但同时也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到惋惜。“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诗人想象忠臣们在墓穴中的情景,“低头窥圹户”描绘出他们在黑暗的墓穴中低头窥视墓穴门的形象,体现出他们的孤独和无奈。“仰视日月光”则表现出他们对世间阳光的留恋,进一步烘托出悲剧的氛围。“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谁谓此可处”以反问的语气强调这里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表达了对忠臣们遭遇的同情。“恩义不可忘”则强调了忠臣们对君主的恩义铭记于心,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违背,进一步突出了忠臣的高尚品质。“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这两句通过路人的反应和黄鸟的鸣叫,从侧面烘托出这一事件的悲剧色彩。“路人为流涕”说明路人对忠臣们的遭遇感到悲伤和同情,体现了事件的感染力。“黄鸟鸣高桑”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黄鸟的鸣叫仿佛也在为忠臣们的悲惨命运而哀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二)》

下一篇:魏晋·陆机《讲汉书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