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汉家子":我本是汉人,
"将适单于庭":却要去匈奴单于的漠北之地。
# 适:往,到,这里指出嫁。
"辞决未及终":和相送者道别还没有结束,
# 辞决:辞行,告别。诀:别。
"前驱已抗旌":前面开道的人已经举起旗帜要出发了。
# 抗旌:高举旗帜。曹植《应诏》:“前驱举燧,后乘抗旌”。,前驱:指在前面引导开路的人。
"仆御涕流离":车前的仆人也都伤心得落下了眼泪,
# 涕流离:眼泪滚滚下流。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纵横。”,仆御:车夫;这里泛指随从人员。
"辕马悲且鸣":驾车的马也为之悲鸣。
"哀郁伤五内":我内心十分痛苦,
# 五内:五脏。汉蔡琰《悲愤诗》:“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哀郁:哀伤郁结。
"泣泪沾朱缨":眼泪沾湿了我的衣带。
# 朱缨:红色的冠带。缨:古人系帽子的一种丝带。
"行行日已远":已经越行越远,
# 日已远:是说一天比一天离汉地更远了。,行行:即今日说的“走啊,走啊”。
"遂造匈奴城":于是快到匈奴。
# 造:抵达。,遂:于是。
"延我于穹庐":他们在帐篷中宴请了我,
# 穹庐:毡制的帐蓬,类似今日的蒙古包,游牧民族的住室。,延:引进,接待。
"加我阏氏名":并且加给我阏氏的名号。
"殊类非所安":但是自己不能安于和不同种族的人共居,
# 殊类:异类,不同民族。
"虽贵非所荣":因此不以阏氏的尊号为荣。
"父子见陵辱":父子都来凌辱自己,
# 父子见陵辱:词序有所颠倒,即被父子凌辱。见:被,指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父死,子妻其后母是匈奴习俗。
"对之惭且惊":对此我感到羞惭惊惧。
"杀身良不易":自己下不了杀身的决心,
# 良:实在,诚然。
"默默以苟生":所以只能沉默苟求生存。
# 苟生:苟且偷生。得过且过,毫无意义的活着。
"苟生亦何聊":但偷生也并非我所希望的,
"积思常愤盈":常常心里积郁着悲愤。
# 积思常愤盈:内心积压着忧思和愤懑。宋玉《九辩》:“蓄怨兮积思。”蔡琰《胡十八拍》:“心吐思兮胸愤盈。”
"愿假飞鸿翼":我想借助鸟的翅膀,
# 飞鸿:大雁。,假:借。
"弃之以遐征":乘着它远飞。
# 遐征:远走高飞。
"飞鸿不我顾":但是飞鸟根本就不懂我的心情,
# 不我顾:即不回顾我。顾:看。
"伫立以屏营":它在我面前只是惶恐地长久伫立。
# 屏营:惶恐不安的样子。,伫立:久立。
"昔为匣中玉":昔日我是宝匣中的美玉,
"今为粪上英":今日却是粪土上的败花。
# 英:花朵。
"朝华不足欢":昔日在汉朝荣华已经过去,
# 朝华:华,同花。朝华指木槿花,朝开暮落。
"甘与秋草并":情愿像秋草一样枯死。
# 与秋草并:与秋革一起枯萎。与:玉台作为。
"传语后世人":不禁想对后世人说,
"远嫁难为情":远嫁异乡使人感情上难以承受。
# 难为情:意为感情上难以承受。
"王明君者":所谓王明君,
"本是王昭君":原本是王昭君,
"以触文帝讳":因为触犯了文帝的名讳,
# 讳:在封建社会,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都须回避或信用其他同义的字代替,叫做避讳。石崇为西晋人,故回避司马昭的昭字。,文帝:即西晋文帝司马昭。
"故改之":所以改了她的名字。
"匈奴盛":匈奴势力强盛,
# 匈奴盛:这句是不实之辞。据史载此时是汉朝盛。元帝:即汉元帝刘奭,前48~前33年在位。
"靠婚于汉":请求与汉朝和亲,
"元帝以后官良家子明君配焉":汉元帝便把后宫中出身良家的女子王明君许配给匈奴。
"昔公主嫁乌孙":从前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
# 公主嫁乌孙:公主,指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乌孙:汉武帝刘彻元封年间以细君为公主嫁乌孙王昆莫。乌孙,汉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令琵琶马上作乐":让人在马上弹奏琵琶演奏乐曲,
# 作乐:演奏乐曲。,琵琶:古代乐器名。
"以慰其道路之思":以慰藉她在路途中的思乡之情,
"其送明君":如今送别王明君去匈奴,
"亦必尔也":想必也一定会这样做。
# 尔:这样,如此。
"其造新曲":那些为王明君出塞的故事创作的新乐曲,
"多哀怨之声":大多充满哀怨的情调,
"故叙之于纸云尔":所以我把这些情况记述在纸上罢了。
# 云尔:语末助词。相当于“如此而已”,“这样罢了”,《论语·述尔》:“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西晋时期大臣、诗人、文学家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汉族,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王昭君辞》是西晋诗人石崇创作的一首以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为题材的五言诗。通过写王昭君作为一位汉家女子远嫁匈奴的哀婉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和对家国情怀的隐晦表达。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以“匣中玉”(汉宫高贵身份)与“粪上英”(匈奴屈辱处境)形成强烈反差,极言境遇跌落之痛。抒发对汉宫的眷恋与对现状的厌弃,字里行间充满诗人对命运的愤懑与轻蔑。直抒胸臆:“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传语”二字如泣血呐喊,既饱含诗人对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亦借昭君之口批判“远嫁”政策的残酷,使个人悲剧具有社会意义,引发读者对女性命运的共情。侧面描写:诗中不直接描写昭君本人的悲痛,转而通过“仆从泪纵横”“御者涕交零”“辕马为悲鸣”等细节,以仆从、御者的哀泣和辕马的悲鸣烘托昭君内心的凄楚。这种手法如同汉乐府《陌上桑》中通过“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的旁观者反应来侧面表现罗敷之美,将昭君难以言说的离愁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群体悲戚氛围。
3. 分段赏析
《王昭君辞》前两句以第一人称叙事,点明昭君身份及其远嫁匈奴的命运,字里行间含悲衔怨,奠定全诗凄楚基调,如泣如诉,极具感染力。“辞诀”以下六句,聚焦昭君行前悲痛之状:前导队伍举旗待发、声声传呼,昭君忍痛登车之际,仆从与驾车者皆泪流满面,连辕马亦发出悲哀嘶鸣。此处采用“借客行主”之法,不正面描写昭君之悲,却通过刻画旁人物态(仆从、御者、辕马)侧面烘托其哀情,笔法灵动巧妙,文心缜密细致,与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罗敷之美的手法异曲同工。“哀郁”二句再转笔直写昭君悲痛,主客同悲的渲染,进一步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此段起句即见章法,深得古乐府叙事精髓,语言朴茂传神,叙述简而有序,堪称开篇典范。从“行行日以远”至“积思常愤盈”为第二段,笔触从临行悲痛转向匈奴生涯。“行行”二句简练交代行程,以“来到匈奴”的跳跃式叙述省略途中艰辛,直接切入昭君抵达后的心境描写,使全诗结构紧凑严密,于平朴流宕中见剪裁之功(此句化用魏文帝《苦哉行》“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之意)。“延我”以下四句,写昭君虽被迎入毡帐、封为“阏氏”,却愁怀难解,更念汉室家邦。在她眼中,匈奴异邦的富贵荣耀皆不足道,“父子见凌辱”一句(暗指昭君先后嫁呼韩邪单于及其子雕陶莫皋之事,见《汉书·匈奴传》),以汉人伦理视角写其对匈奴婚俗的难堪与惊惭。以下四句继而刻画其矛盾心境:欲寻短见却因子女牵累难下决断,只能在苦闷寂寥中忍辱偷生,内心积满愤恨。此段叙事繁简得宜,以娓娓道来的笔触贴合人物声吻,虽未直接代言,却将昭君的隐痛层层剖白,与刘熙载《艺概·诗概》所言“乐府调有疾徐,韵有疏数”之旨相合,于声律与意境的相称中见当行本色。“愿假飞鸿翼”以下为第三段,以想象寄托深化昭君的故国之思。“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一句突发奇想,写其恨不能借飞雁翅膀重返汉家,然飞雁不解人意、径自高飞,徒留她怅立久之。“昔为朝华草,今为秋蓬根”四句,以“朝华”“秋草”对比盛衰,既叹汉宫生涯短暂,亦怨匈奴生活可厌,轻蔑与愤懑之情溢于言表。结句“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直抒胸臆,以“难为情”(不堪其苦、隐衷难言)警喝世人,既呼应开篇悲戚基调,又将个人命运升华为对“远嫁”主题的普世性慨叹。此段以大漠辽阔为背景,通过“飞鸿”意象的动态勾勒与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使昭君的怨怅之情自然流露,平朴中见奇警,堪称神来之笔。全篇叙事随音乐节奏张弛有度,于繁简、疾徐之间尽显乐府诗“声律居要,意境次之”的艺术特质,其广泛流传亦与其音乐性成就密不可分。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代言体形式展开,于叙议之中融入唏嘘慨叹,情致深婉动人。郑振铎曾评:“崇在当时,以富豪雄长于侪辈,俨然为一时文士的中心,其家金谷园每为诗人集合之所,崇自己也善于诗,其《王明君辞》尤有声于世。”此诗三段结构浑然一体,层层递进——情感上由初别之哀渐至异域之愤,节奏上从低回咏叹转向紧迫激切,充分发挥乐府诗长于叙事与唱叹徐纡的特质,塑造出一位“远嫁难为情”的昭君形象。与后世诗人相比,石崇的视角独具一格:王安石在《明妃曲》中以“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解构传统家国叙事,杜甫、白居易则多借昭君身世抒发怀才不遇之慨,而石崇始终聚焦其对故国家邦的深切眷恋。相较于早期同类作品如施荣泰“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刘长卿“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等停留在红颜薄命的嗟叹,石崇将笔触深入人物精神世界,以“父子见凌辱,惭且惊”的伦理冲突、“积思常愤盈”的心理积淀,赋予主题更厚重的情感深度。在艺术表现上,全诗语言古朴醇厚,深得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神髓。节奏上,三段既具独立叙事单元的完整性,又通过场景跳跃(从辞汉、至胡到念乡)形成紧凑跳荡的韵律,如“行行日以远”的行程省略、“愿假飞鸿翼”的奇想突转,皆显转接灵透自然,通篇洋溢着汉人乐府的刚健风致,堪称早期咏昭君诗中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典范。
# 莽莽自肆,有逸态亦有劲气。纵于士衡,深于安仁,噱其非专家,却是当行。
宋孙镛《文选集评》
# 笔调甚古,末段徘徊哀怨,甚有古风。既云送昭君有词,因造新曲,此初出塞,安得遽云“父子见陵辱”。每见拟古者,附会古人事实,不得代言之情,多复类此,亦是大瑕。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逼似陈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亦奇警高苍,不减魏人之制,洵称才子矣。
清毛先舒《诗辩坻》
# 将明君远嫁心事,曲曲描绘。乌孙公主之歌,转觉直而少致。
清王文濡《古诗评注读本》
上一篇:魏晋·阮瑀《琴歌》
下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