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太祖":威严正大的太祖,
"渊弘其量":有着宽广深厚的度量。
"仁格宇宙":仁爱影响着整个宇宙,
"义风遐畅":正义之风传扬四方。
"启土万里":开拓疆土达万里之遥,
"志在翼亮":志向在于辅佐,使天下光明。
"三分有二":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
"周文是尚":以周文王为尊尚。
"于穆武王":庄严肃穆的武王,
"奕世载聪":历代都聪慧英明。
"钦明冲默":既明达又深沉静默,
"文思允恭":有文德且谦逊恭敬。
"武则不猛":用兵却不凶暴,
"化则时雍":教化使天下和谐太平。
"庭有仪凤":庭院中有象征祥瑞的凤凰,
"郊有游龙":郊外有游动的神龙。
"启路千里":开辟千里道路,
"万国率从":万国纷纷相随跟从。
"荡清吴会":平定吴地会稽一带,
"六合乃同":天下于是统一。
"百姓仰德":百姓敬仰其德,
"良史书功":史官记录其功绩。
"超越三代":其功绩超越夏、商、周三代,
"唐虞比踪":可与唐尧、虞舜相媲美。
西晋时期大臣、诗人、文学家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汉族,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咏史诗。描写了太祖的仁德广被、开拓疆土,以及武王继承遗志、平定天下、实现统一的历史功绩,同时展现周代先祖的治国谋略,表达了对德政的推崇和对先王政治成就的高度肯定。
2. 写作手法
对比:“武则不猛,化则时雍”将武王的武力征伐与温和特质对比,显其“刚柔并济”的治国智慧,打破“武必暴”的固有认知;“超越三代,唐虞比踪”以三代与唐虞的上古盛世为参照,通过“超越”“比踪”的对比,将周代先王功业抬升至历史巅峰,强化对其政治成就的推崇。此外,太祖“启土万里”的开拓与武王“六合乃同”的统一形成承接式对比,既见功业延续性,又显后者超越前者的格局;“百姓仰德”的民间回应与“良史书功”的官方记载对比,从不同角度印证德政影响力,使赞颂更具说服力。用典:“三分有二,周文是尚”运用周文王典故,据《论语·泰伯》,周文王时,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已归附西周,却仍向商称臣,彰显其以德服人的仁政。诗人借此将太祖与文王并论,既赞太祖功业可追先贤,又暗喻周之德政承继文王之道,强化“以德兴邦”的正统性。“超越三代,唐虞比踪”运用多个典故:“三代”指夏、商、周,是儒家推崇的理想时代;“唐虞”即唐尧、虞舜,为上古圣王,以禅让、德治闻名。诗人以“超越”“比踪”定调,将周代先王纳入圣王谱系,既抬升其地位,又契合儒家“法先王”理念。典故的运用让诗人对太祖的赞颂有了历史意义,增强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堂堂太祖,渊弘其量”:以“堂堂”赞太祖气度不凡,“渊弘其量”直写其胸怀宽广深厚,开篇便确立对先祖的尊崇基调,凸显太祖作为开创者的非凡格局。“仁格宇宙,义风遐畅”:“仁格宇宙”极言仁德遍布天地,“义风遐畅”写正义之风远播四方,从精神层面铺陈太祖的德政影响力,展现其治国核心,以仁义立世。“启土万里,志在翼亮”:“启土万里”述开拓疆土的功绩,“志在翼亮”点明其辅佐王室、安定天下的志向,虚实结合,既显功业之实,又含精神之高。“三分有二,周文是尚”:以“三分有二”的史实呼应周文王的功业,“是尚”二字直接表达对太祖效仿文王、以德兴邦的推崇,强化德政传承的意味。“于穆武王,奕世载聪”:“于穆”含庄重赞叹之意,“奕世载聪”写武王继承先祖聪慧,暗喻周室功业的延续性,为下文写其成就铺垫。“钦明冲默,文思允恭”:“钦明”赞其明达,“冲默”显其深沉内敛,“文思允恭”颂其文德与谦逊,多维度刻画武王的明君特质,与太祖的仁厚形成呼应。“武则不猛,化则时雍”:“武则不猛”写其武力征伐却不暴虐,“化则时雍”述其教化使天下和谐,对比凸显武王“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暗合儒家“仁政”理想。“庭有仪凤,郊有游龙”:以“仪凤”“游龙”的祥瑞意象,侧面烘托武王治下的太平景象,将抽象的“德政”化为具体的吉祥象征,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启路千里,万国率从”:“启路千里”写开辟道路、拓展疆域,“万国率从”述天下诸侯归顺,既显武力震慑之效,更含德政感召之功,展现统一局面的形成。“荡清吴会,六合乃同”:“荡清吴会”记平定割据势力的史实,“六合乃同”点明天下统一的结果,以简练笔墨收束武王的军事与政治成就,凸显其历史贡献。“百姓仰德,良史书功”:“百姓仰德”写民众对德政的敬仰,“良史书功”述史官记载其功绩,从民间与官方两个层面,印证武王功业的深入人心与历史价值。“超越三代,唐虞比踪”:以“超越三代”“比踪唐虞”的极致评价,将武王功业抬升至与上古圣王比肩的高度,收束全篇对先王的赞颂,强化德政传统的至高地位,情感庄重而恳切。
上一篇: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二)》
下一篇:魏晋·曹植《驱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