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天地内":在空旷的天地之间,
# 内:一作外。
"夜魄爽何轻":夜晚的月亮显得多么轻盈。
"频见此轮满":常常看到这轮圆月,
"即应华发生":就该想到白发渐渐生成。
"不圆争得破":月亮不圆满怎能说是残缺,
"才正又须倾":刚刚圆满又必须西斜。
"人事还如此":人间世事也是如此,
# 如此:一作相似。
"因知倚伏情":因此懂得盛衰相依的道理。
# 知:一作何。
晚唐诗人
曹松(830?~902?),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后依附于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唐昭宗天复元年中进士,年已70余岁,特授校书郎,不久病卒。其诗学贾岛,取境幽深,多清苦澹宕风味,工于铸字炼句,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句颇为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南海旅次》《中秋对月》。著有《曹松诗集》。
1. 分段赏析
“寥寥天地内,夜魄爽何轻”两句描绘出一幅天地空阔、夜月清朗的画面。“寥寥”二字勾勒出天地间空旷寂寥的氛围,为月亮的出场铺垫了宏大且静谧的背景。“夜魄”指代月亮,一个“爽”字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夜空中给人的清爽之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月光洒下带来的丝丝凉意;“轻”字则赋予月亮一种灵动、轻盈的姿态,好似它在浩瀚天地间自在飘荡,毫无滞碍,使月亮的形象跃然纸上,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两句由月之圆引发对人生的感慨。“频见”表明经常看到月亮圆满的状态,月亮的盈亏本是自然规律,然而诗人却借此联想到人生。“华发生”中的“华发”指白发,意味着岁月流逝。诗人感叹频繁见到月亮圆满,自己却在这一次次月圆中逐渐老去,时间悄然而逝,流露出对时光匆匆、青春不再的无奈与喟叹,将自然现象与人生经历紧密相连,引发读者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两句深入探讨月亮圆缺变化背后蕴含的哲理。从字面看,月亮若不是先有不圆,哪能迎来圆满时刻;而一旦达到圆满,又很快会走向倾斜亏缺。这里的“争得”强调了不圆与圆满之间的因果关系。诗人以月亮的这种变化规律,类比人生境遇,指出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圆满,盛极必衰,福祸相依,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深刻的洞察力。“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升华。“人事还如此”直接点明人事与月亮的变化一样,充满了无常。人生有得意之时,也必有失意之日,如同月亮有圆有缺。“因知倚伏情”则进一步说明,通过对月亮圆缺和人事变化的观察,从而明白了《老子》中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诗人借咏月,将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延伸到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传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起伏时,应保持平和心态,洞察福祸相依的本质。
上一篇:唐·贯休《古意九首》
下一篇:唐·李商隐《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