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

朝代:唐作者:韩偓浏览量:4
qīng
hán
jiǎn
jiǎn
fēng
xiǎo
méi
piāo
xuě
xìng
huā
hóng
shēn
xié
qiū
qiān
suǒ
lóu
méng
lóng
yān
zhōng

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逐句剖析

"恻恻轻寒剪剪风":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

# 剪剪:一作翦翦。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恻: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 小梅飘雪杏花红: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

#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楼阁朦胧烟雨中":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 烟:一作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深》是韩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句描绘春夜景象,既有浓艳春色,又透出凄迷之感。前两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通过细雨、微风和杏花等意象,在描绘春色的同时透露出淡淡思念。后两句"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转向深夜场景,秋千绳在风中轻荡,楼阁隐于烟雨,引发对往事的追忆。全诗不着"怀旧"二字,却借暮春夜色中的细微物象,将诗人徘徊怅惘的心绪悄然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香奁集》中的记述,韩偓曾在寒食节与某位女子有过一段短暂情缘,但最终天各一方。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中表达得更为直接:“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印证了此诗确系为远方旧情人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夜深》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旧诗。韩偓此诗通篇以景语构建意境,字里行间浮现着流连怅惘之意,抒发了诗人怀旧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恻恻轻寒翦翦风”这句把寒食节时“乍暖还寒”的特点通过轻寒的微风,渲染出一种凄迷黯淡又不那么沉重的气氛。对比:“小梅飘雪杏花红”这句通过梅花的白色和杏花的红色形成色彩对比,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

3. 分段赏析

韩偓此诗以寒食节气候起兴,“恻恻轻寒翦翦风”通过触觉描写展现初春特有的凉意。“恻恻”与“翦翦”两个叠词既呼应了春风中裹挟的寒意,又以轻细的音韵贴合寒食节的气候特征。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转为视觉描写:凋零的梅花如雪纷扬,初绽的杏花鲜艳如火,冷暖色调的碰撞暗藏时光流转的隐喻。诗人特意选取夜间难以观察的“梅飘雪”景象,暗示眼前景致实为记忆重构——正如其《偶见》等诗中反复出现的梅杏意象,此刻都成为触发往昔情缘的密钥。前两句通过气候与植物的双重意象,在料峭春寒中渗出淡淡怅惘。后两句“夜深斜搭秋千索”则让思绪从现实抽离,转向寒食节特有的秋千习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逢寒食必设秋千宴乐,这种女子为主的娱乐活动恰与诗人情事相合。当深夜瞥见秋千架的剪影,当年与恋人共度的场景便随月色浮现。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以景收束,迷蒙的烟雨模糊了现实与回忆的边界,将求而不得的遗憾凝结成永恒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韩偓此诗通篇以景语构建意境,未着痕迹地传递深沉情感。全诗如同被雾气笼罩的水墨画,让读者在景物缝隙间触摸到诗人欲说还休的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韩致尧诗,词致婉丽,如此绝者是也。

宋陈正敏《遁斋闲览》

# 李贺“桃花乱落如红雨”,韩偓“杏花飘雪小桃红”,桃花红而长吉以雨比之,杏花红而致光以雪比之,皆可为善用不拘拘于故常者,所以为奇。不然,柳雪、李月、梨雪、桃霞,谁不能道?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

# 春日多雨,唐人诗如“春在濛濛细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昔人诗中屡见之。此则写庭院之景,楼阁宵寒,秋千罢戏,其中有剪灯听雨人在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下一篇:唐·李白《清平调·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