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朝代:唐作者:戴叔伦浏览量:2
tíng
tíng
nán
xuān
wài
zhēn
gàn
xiū
qiě
zhí
guǎng
广
jié
qīng
yīn
fán
huā
lián
tiān
sháo
xìng
kuì
zhī
yīn
shí

译文

高大挺拔的梧桐矗立在南窗外,树干修长笔直,气节刚正不阿。宽阔的绿叶交织成青翠的浓荫,繁密的花朵连成一片淡素的颜色。它天生具有高洁优雅的品性,不愧是被知音所赏识的灵木。

逐句剖析

"亭亭南轩外":高大挺拔的梧桐矗立在南窗外,

# 轩:小室。,亭亭:挺拔劲直貌。

"贞干修且直":树干修长笔直,气节刚正不阿。

# 修:长。,贞干:用以比喻国家的贤才。言节操和才干。

"广叶结青阴":宽阔的绿叶交织成青翠的浓荫,

# 广叶:梧桐是掌状阔叶,叶片大,遮阴面广而少缝隙。

"繁花连素色":繁密的花朵连成一片淡素的颜色。

# 素色:梧桐的花是淡黄色,虽非白色,但亦非浓厚之色。

"天资韶雅性":它天生具有高洁优雅的品性,

# 韶:美好。,天资:天资:天赋、天性。资:一作然。

"不愧知音识":不愧是被知音所赏识的灵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梧桐》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五言咏物诗,以梧桐树为吟咏对象,通过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梧桐的挺拔姿态与高洁品性。全诗前四句“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以白描手法勾勒梧桐的形态,既突出其自然之美,又暗含对坚定、纯净品格的赞美。末句“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则赋予梧桐以人格化的“韶雅”特质,借物抒怀,表达对高洁品性的追求和知音难遇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中“青阴”与“素色”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既描绘了梧桐枝叶的茂密与花朵的淡雅,又通过色彩反差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梧桐的形态。“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以“亭亭”“修直”等词凸显梧桐的挺拔与正直,既是写实,亦暗喻君子刚正不阿的品格。“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则从视觉上展开:繁茂的枝叶形成“青阴”,素雅的花朵连缀成片,构成清幽淡远的意境。此处“青”与“素”的色彩对比,既显自然生机,又呼应唐代文人崇尚的“清雅”审美。末两句:“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将梧桐人格化,赋予其“韶雅”品性。诗人借梧桐自喻,既表达对高洁德行的追求,也隐含知音难遇的感慨。戴叔伦出身寒微,历经仕途沉浮,此诗或暗含其虽身处逆境仍坚守节操的自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弃妇词》

下一篇:唐·刘禹锡《更衣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