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sān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zài
jiǔ
yǐn
jīn
dàn
zhàn
kōng
shāng
chūn
láo
shēng
shí
gèng
néng
cháng
yáo
àn
yíng
qián
qīn
jiù
páng
kǒu
yīn
shì
yǎn
guāng
zài
gāo
táng
qǐn
jīn
宿
huāng
cǎo
xiāng
huāng
cǎo
rén
mián
shì
zhèng
máng
máng
zhāo
chū
mén
guī
lái
liáng
wèi
yāng

译文

从前没有酒可以喝,如今只是空酒杯中斟满了酒。春天的美酒泛起酒沫,什么时候还能再品尝呢!装满菜肴的桌子摆在我面前,亲朋好友在我身旁哭泣。想要说话嘴里却发不出声音,想要看东西眼里却没有光亮。从前在高大的厅堂里安睡,如今却睡在荒草丛生的地方。荒草中没有人在这里安眠,极目望去一片茫茫。一旦离开家门死去,归来之日遥遥无期。

逐句剖析

"在昔无酒饮":从前没有酒可以喝,

"今但湛空觞":如今只是空酒杯中斟满了酒。

# 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湛:澄清。空觞:空酒杯。

"春醪生浮蚁":春天的美酒泛起酒沫,

# 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

"何时更能尝":什么时候还能再品尝呢!

"肴案盈我前":装满菜肴的桌子摆在我面前,

# 盈:指摆满。,肴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

"亲旧哭我傍":亲朋好友在我身旁哭泣。

# 傍:即“旁“。

"欲语口无音":想要说话嘴里却发不出声音,

"欲视眼无光":想要看东西眼里却没有光亮。

"昔在高堂寝":从前在高大的厅堂里安睡,

# 高堂:高大的厅堂。

"今宿荒草乡":如今却睡在荒草丛生的地方。

# 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荒草无人眠":荒草中没有人在这里安眠,

"极视正茫茫":极目望去一片茫茫。

"一朝出门去":一旦离开家门死去,

# 出门去:指出殡。

"归来良未央":归来之日遥遥无期。

# 良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一本作“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挽歌辞三首(其二)》为东晋陶渊明所作组诗之一。此诗以“在昔无酒饮”开篇,诗意从入殓自然过渡到受奠场景,衔接流畅浑然,全无雕琢痕迹。“今但湛空觞”一句,写尽生前常困于无酒之境,如今灵前觞中虽盛满春酒,却再无福消受,唯有空置而已。“春醪”二句慨叹春日美酒纵好,亦属来年之事,逝者已永远无法品尝。“肴案”四句正面描绘死者受奠之景,祭品陈列却无人再享。“昔在”四句则预想葬后情形,此时尚未至殡葬之期,“一朝出门去”仅指不久后的离别,言棺柩一旦离门便再无归期,可见此诗尚未写到出殡送葬环节。末句“归来夜未央”(另有版本)意为逝者若想再返人间,唯有永堕长夜,再无见天之日,此解亦通,倍添苍凉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生卒年至今未有定论:梁启超、古直等学者认为其享年五十余岁,而《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则记载为六十三岁。这一争议直接影响了《拟挽歌辞三首》是否为临终绝笔的判定。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提出,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五十一岁时曾大病几近离世,组诗即作于此时,并非临终之作;吴小如则认为,这三首自挽诗当是诗人在大病中自感将死之际的心声。值得注意的是,《自祭文》明确记载写作时间为“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九月),而组诗第三首开篇“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所写时令,与《自祭文》完全吻合。因此,部分学者将这组诗定为陶渊明临终前的绝笔,推断其作于逝世前两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拟挽歌辞。诗人通过设想自己死后的场景,如无法再品尝美酒、亲旧在旁哭泣、自身感知能力丧失等,以及生前死后居住环境的对比,展现了生命从有到无的变化。营造出一种生死交替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达观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终结的一丝哀伤。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从生前与死后饮酒的状况对比入手,生前没有酒喝,如今面对斟满的酒杯却再也无法品尝,即便有新酿的春酒。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生命逝去后无法享受生活的遗憾,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中间四句:“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描绘了死后的场景,面前摆满菜肴,亲人们在旁边哭泣,而自己却无法言语、无法视物,生动地展现出阴阳两隔的无奈,强化了悲凉的氛围,突出了生死之间的界限。后六句:“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再次通过今昔居住环境的对比,生前在高堂安睡,死后却宿于荒草之地,“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形象地写出离开人世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夜晚漫长无尽,表达出对死亡的无奈和对生前生活的深深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渊明自作挽歌词凡三首,秦太虚亦效之,余谓渊明之词了达,太虚之词哀怨,有不同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呜呼!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先生从容闲暇如此,平生所养,从可知矣。

清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一《洒落》

# 挽歌昉于缪袭,以此歌比而校之,其旷达处相同,而哀惨过之,陆机三章虽佳,风骨则减矣。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 首篇乍死而殓,次篇奠而出殡,三篇送而葬之,次第秩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 言理极尽,故言哀极深。末故以放语引令远,可知一息尚存,得失是非不泯泯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折扬柳行》

下一篇:魏晋·阮瑀《咏史诗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