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姓厌干戈":普天下的百姓都早已厌倦了战乱纷争,
# 干戈:指战争。,万姓:即百姓。
"三边尚未和":边疆的诸多军事要地至今仍未实现和平。
# 三边:泛指边塞地区。
"将军夸宝剑":那位将军却在炫耀自己的宝剑,
"功在杀人多":他把功劳归结于自己斩杀的人数量极多。
# 杀人多:中唐时曾多次出现藩将杀戮百姓虚报战功的事。作者意在谴责这种行为。
唐代诗人、画家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虞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其擅丹青,工山水树石,初师张璪,后自成一家。其诗长于歌行,武元衡称其诗作“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濬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著有《刘虞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百姓厌战但边疆战事未平,将军却以杀人多来夸耀功劳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靠开启边衅以邀功的将领的批判,以及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前两句“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用“万姓”的普遍厌战与“三边”的未和,以百姓感受与边疆局势的“小”视角,浓缩战乱下的社会全景;后两句“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借将军炫耀宝剑、以杀人数论功的具体言行,以个体将领的“小”举动,揭露战事中背离民生的荒谬本质,二十字便勾勒出边疆战事的残酷与矛盾。卒章显志:前两句“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先写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普遍厌恶战争,以及边疆仍未平定的局势,交代出战事带来的民生困境与紧张背景;末句“功在杀人多”则以反讽语气,颠覆传统边塞诗对将军“保家卫国、战功赫赫”的英雄叙事,将将军所谓的“功绩”直白定义为“杀人多”,揭露战事对生命的漠视。结尾直接点出对战争荒谬性的批判,鲜明表达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与对功利战争的反思,实现卒章显志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万姓厌干戈”是对战乱背景下百姓心态的揭示。“万姓”涵盖了天下百姓,“厌”字直接点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恶。安史之乱八年的残酷厮杀,使大唐人口从五千二百九十二万锐减至一千六百九十九万,损失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八,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再加上战后边关战事不断,白骨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让“厌干戈”成为百姓共同的心声。这一句以极简练的文字,浓缩了战乱给苍生带来的深重苦难。“三边尚未和”是对边疆局势的写实。“三边”泛指边疆各地,“尚未和”三字点明战争远未结束,烽火仍在燃烧,厮杀还在继续。此时的百姓正期盼着如“龙城飞将”般的良将守护家园,而这一句却打破了人们的希冀,为后文将军的反常言行做了铺垫,凸显出局势的严峻与百姓的绝望。“将军夸宝剑”是对将领丑态的刻画。“夸”字用得极为传神,将将军手持宝剑向人炫耀的神态生动展现出来。这把宝剑本应是保卫家国的武器,却成了将军彰显“战功”的道具,其夸耀的姿态背后,是对杀人邀功的病态追求,把将领自视甚高、罔顾民生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功在杀人多”是对将军价值观的无情揭露。“功”字在此形成强烈反讽,将军将“杀人多”视为功劳的标准,完全背离了保家卫国的军人职责。在国家危难、百姓生灵涂炭之际,他关心的不是退敌安邦,而是靠杀戮换取奖赏,这不仅暴露了其人性中恶劣的一面,更揭示出当时军功制度的畸形,短短五字,字字千钧,令人心寒不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纯粹的事实陈述贯穿全篇,诗人未曾注入片言只语的议论,却将对那位唯知杀人邀功的将军的态度暗藏其中,其批判力度堪称入木三分。诗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巧妙的因果交织:因“三边尚未和”,方给了这位将军借杀人博取功名的可乘之机;而反过来看,前两句所述的“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又何尝不是后两句中将军那般行径造成的必然结果,正是有了这样的将军,才使得百姓饱经战火之苦,边疆的战乱始终无法平息。
# 末句讽意甚切而用字不多,所谓一针见血也。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张祜《赠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