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宛宛聚为裳":用轻盈美好的丝织品汇聚制成衣裳,
"乌鹊桥成别恨长":乌鹊搭成的桥完成了,离别的怨恨却漫长。
"惆怅梧桐非旧影":满心惆怅,梧桐树的影子已不是旧时模样,
"不悲鸿雁暂随阳":不悲叹鸿雁暂时随着温暖的阳光迁徙。
唐代诗人、画家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虞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其擅丹青,工山水树石,初师张璪,后自成一家。其诗长于歌行,武元衡称其诗作“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濬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著有《刘虞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女子身着美丽衣裳,在乌鹊桥边与亲人分别,离恨悠长的场景。通过描写梧桐树影的变化,以及对鸿雁随阳迁徙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女子时内心的惆怅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乌鹊桥成别恨长”巧用“乌鹊桥”的典故。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为牛郎织女在天河上搭桥相会,此桥即乌鹊桥。诗人借此典故,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聚少离多的离别场景,来比喻此次与女子分别,生动形象地烘托出离恨悠长的情感。借景抒情:“惆怅梧桐非旧影,不悲鸿雁暂随阳”,借“梧桐非旧影”的物象变化和“鸿雁暂随阳”的自然现象抒情。梧桐树影的改变,暗示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引发诗人惆怅之情;鸿雁随季节迁徙,而自身与女子分别后却不知何时再见,不悲鸿雁暂随阳,实则强化自身别离之悲,借景强化了离别带来的哀愁。
3. 分段赏析
“青娥宛宛聚为裳”,此句描绘女子身着由青娥宛宛汇聚而成的衣裳,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女子形象,从视觉角度营造出美好且精致的氛围,为下文的离别场景埋下伏笔,看似美好却暗示即将面临分别,有一种反差之感。“乌鹊桥成别恨长”,运用“乌鹊桥”这一富有离别寓意的典故,乌鹊桥本是牛郎织女相会之处,却也意味着短暂相聚后的长久分离,直接点明送别主题,抒发了深深的别恨,“长”字更强化了这种离别之愁的程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惆怅梧桐非旧影”,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梧桐,“惆怅”一词直抒胸臆,表明心境。梧桐的影子已非往昔,暗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借景抒情,进一步渲染出送别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与伤感,使愁绪更添几分深沉。“不悲鸿雁暂随阳”,表面上说不悲鸿雁随着阳气南迁,实则以“不悲”衬“悲”,鸿雁尚有季节可依,能按时迁徙,而人却面临生离之苦,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离别的无奈与内心的悲戚,将全诗的离别愁绪推向高潮,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