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chán
shēng

朝代:唐作者:刘商浏览量:1
xiāo
tiáo
shè
xīn
jīng
duàn
sēng
fáng
jìng
yòu
qīng
jiè
wèn
chán
shēng
suǒ
wèi
rén
jiā
liǎng
bān
shēng

译文

冷清旅店中,漂泊的客人内心惊惶不安,僧房传来时断时续的声响,环境静谧而清幽。试问秋蝉鸣叫究竟为何,寻常人家与古老寺院中,蝉声竟是两种不同的声响。

逐句剖析

"萧条旅舍客心惊":冷清旅店中,漂泊的客人内心惊惶不安,

"断续僧房静又清":僧房传来时断时续的声响,环境静谧而清幽。

"借问蝉声何所为":试问秋蝉鸣叫究竟为何,

"人家古寺两般声":寻常人家与古老寺院中,蝉声竟是两种不同的声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蝉声》是唐代诗人刘商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旅舍客人内心的惊动感与僧房环境的清幽氛围,利用蝉鸣声这一意象,将两种场景形成对比。诗中借助听觉上的体验,呈现出人烟繁密之处与古寺修行之地的不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与方外安宁这两种生活状态的观察与体悟。前两句以“萧条旅舍”与“断续僧房”对照,用“客心惊”的惶惑不安反衬僧房“静又清”的幽寂,突显旅途孤寂与方外宁静的冲突。后两句借“借问”引出设问,以蝉声为媒介,揭示“人家”与“古寺”虽同处秋境,却因心境迥异而声韵不一,暗喻世俗纷扰与超脱清寂的生命状态。此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画家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虞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其擅丹青,工山水树石,初师张璪,后自成一家。其诗长于歌行,武元衡称其诗作“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濬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著有《刘虞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秋日即景诗。此诗描写了旅舍的萧条与僧房的清静中蝉声的两种不同听觉感受,​​表达了游子漂泊的孤寂心境与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对比:“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选取蝉声作为共同意象,借助其在旅舍与僧房的不同作用,旅舍中的蝉声易于引发警觉感,而僧房中的蝉声则促进静谧氛围,由此突显了人群聚集场所与古寺修行之所的环境差异。反衬:以动衬静,“断续僧房静又清”,此句以蝉鸣的​​断续之声​​(动景)反衬僧房的​​静谧清幽​​(静景),声愈断,静愈深,以动写静,凸显古寺远离尘嚣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句“萧条旅舍客心惊”,以“萧条”点明秋日旅舍的寂寥氛围,“客心惊”三字直击羁旅之人的孤寂心境。蝉声本为自然之声,在此却令客子“惊”心,既暗示旅途劳顿的疲惫感,更凸显异乡漂泊者对声响的敏感。​​次句“断续僧房静又清”,“断续”二字摹写蝉鸣时隐时现的特点,僧房本极静谧,蝉声却断续打破沉寂,反衬出空山古寺的幽深冷寂。诗人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深化了远离尘嚣的感受。​​第三句“借问蝉声何所为”,以设问转承,将蝉拟人化。“借问”二字赋予自然之声以灵性,仿佛蝉鸣蕴含深意。此句既是对前两处场景中蝉声的总结性发问,亦为尾句的哲理对比埋下伏笔。​​结句“人家古寺两般声”,“两般声”是全诗诗眼。人间旅舍的蝉声令人心乱,古寺僧房的蝉声却显清寂,同一蝉鸣因听者心境与处境不同而产生迥异感受。诗人通过对比,在秋蝉的鸣唱中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文鉴《题马迹山》

下一篇:唐·李商隐《明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