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中莫妒新妆妇":闺阁中的女子不必嫉妒那些盛妆的新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路上的风流郎君也该为涂脂抹粉感到羞惭。
"昨夜月明浑似水":昨夜月色澄明如水,
# 浑:全然。杜甫《峡中即事》“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入门唯觉一庭香":踏入庭中只觉满院幽香袭人。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以“新妆妇”的嫉妒、“傅粉郎”的惭愧侧面烘托白牡丹的素洁绝美,借典故与人物反应,不直接描绘花貌,却通过拟人化的对比,暗示白牡丹的国色天香远超尘世梳妆美人,曲笔展现其天然素雅的风姿与令人惊艳的魅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在“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中,诗人将精心梳妆的“新妆妇”与美姿仪、常傅粉的“傅粉郎”这两类人间美色,和白牡丹作对比。如暮春时,少妇晨起对镜贴花黄,罗衫绮裙加身,尽显娇美;何晏“美姿仪,面至白”,粉白不离手,行步顾影自怜,是出名的美男子。但他们碰到白牡丹时,却“相形见绌,远为逊色减姿”,以人之美衬托出白牡丹的绝美,不着痕迹地突出花的国色天香,让人对白牡丹的艳丽有了更深刻印象。拟人:“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诗人以花拟人,明明还未直接描绘白牡丹的具体模样,却通过让美妇、美男自惭形秽,暗示白牡丹有着超凡脱俗、倾国倾城之貌,仿佛它具有了人的意识,能让旁人在它面前黯然失色,引发读者对白牡丹极致之美的遐想。夸张:在“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中,诗人运用极度夸张之笔,将人间公认的美貌代表——精心装扮的少妇与有着“粉面”之称的傅粉郎,拿来与白牡丹相较。少妇晨起精心梳妆,胭脂增色、花黄添彩,身着罗衫绮裙,容光焕发;傅粉郎何晏更是姿仪绝美,粉不离手,顾影自怜。然而,诗人却言他们在白牡丹面前“相形见绌,远为逊色减姿”,极大地夸张了白牡丹的绝美,虽未直白描绘花容,却让读者感受到其倾国倾城之貌,引发无尽遐想。正面描写:“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开启正面描写。前一句“昨夜月明浑似水”,直白地描绘出昨夜月色溶溶、仿若银水铺地的景象,为白牡丹营造出静谧素雅的背景。后一句“入门唯觉一庭香”,则直接聚焦于嗅觉感受,如实呈现踏入庭院瞬间闻到的满庭白牡丹馥郁香气,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白牡丹在良夜中的色香魅力,从正面将白牡丹的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侧面描写:诗开篇的“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少妇的精心打扮和傅粉郎的顾影自怜,烘托出白牡丹的绝美。以人们对自身容貌的极度在意,反村出白牡丹的超凡魅力,能轻易盖过人间美色,使读者从侧面感知到花的艳丽,引发对其真容的好奇与想象。铺陈:先是铺陈少妇晨起梳妆的细节,从胭脂花黄的涂抹到罗衫绮裙的穿戴,细致展现其为展现美丽所下的功夫;再铺陈傅粉郎何晏的日常,粉白不离手、行步顾影自怜,突出其对自身美貌的珍视。通过这些铺陈,强化了二者作为人间美色代表的形象,为后文衬托白牡丹之美做足铺垫,使白牡丹的出场更具震撼力。虚实结合:在“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中体现精妙。“昨夜月明浑似水”,实写朗朗月色,以“浑”字强化其皎洁纯净之感,仿若眼见银白月光倾洒;同时,又借月光暗示虚处的白牡丹,让读者联想到月色下白牡丹朦胧洁白的身姿,此为实中有虚。“入门唯觉一庭香”,实写真切闻到的花香,而“觉”字背后,藏着清风徐来、花影摇曳等虚景,使人脑海中浮现出白牡丹在清风中散发香气的画面,是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让白牡丹的形象更为丰满,增添诗歌韵味。
3. 分段赏析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两句,初读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语句的拗口使得诗意晦涩难明。可一旦将其结构理顺,便能知晓其中意趣:闺阁中新梳妆的少妇啊,莫要心生嫉妒;道路上那傅粉的五郎哟,该当自惭形秽。瞧这暮春时节,白昼渐长,少妇晨起,对着菱花镜精心装扮,轻点胭脂,敷上花黄,再披上罗衫、套上绮裙,一番着意修饰后,那妆容明艳动人,光彩照人。而“傅粉郎”有着深厚的典故渊源,源自《三国志》,魏人何晏生得“美姿仪,面至白”,平日里对自身容貌极为讲究,粉白时刻不离双手,走路时还常常顾盼身影、孤芳自赏,人送外号“粉面何郎”。但令人惊叹的是,如此娇艳的美妇与俊美的男子,当遇上那奇异瑰丽的白牡丹时,却仿佛瞬间失了颜色,显得黯淡无光,二者的风姿与白牡丹相比,实在是差得远了。在这里,诗人的表现手法堪称一绝,运用极度夸张的笔触,以花拟人,明明还未直白地展现白牡丹那倾国倾城的花容,仅仅是通过让美妇、美男在它面前自惭形秽,便已将白牡丹的绝美风姿暗示得淋漓尽致,仿若它是一位有着超凡魅力的佳人,让旁人只能望其项背。这就如同古人在夸赞倾国佳人时,惯常使用极度夸张的以人拟物之法,将女子描绘成“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般艺术效果,无需多言,读者自能心领神会。“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诗人笔锋一转,宛如神来之笔,巧妙地从侧面烘托过渡到正面描摹,场景也从白昼的景致转换为静谧的夜景,描写重点由单纯刻画花色延伸到兼顾展现色香。倘若说,之前描绘的少妇在家中精心打扮的种种细节,以及何郎出门在外时刻顾影自怜的模样,通通都是在为白昼的画面做侧面的铺垫与勾勒,那么,从“昨夜”起首的这两句诗,则是大张旗鼓地开启了正面的补叙以及对夜景的细腻刻画。先品析前一句,“昨夜月明浑似水”,此中的“浑”字用得那叫一个精妙绝伦,其含义等同于“简直”,在这四字的勾勒下,一幅月色溶溶、仿若澄澈银水肆意流淌的画面跃然眼前,庭院之中,花阴笼罩,静谧无声,那素净洁白、不事雕琢、不谄媚王侯、纯净得如同孩童眼眸的白牡丹,在这如水的月色浸润下,其朦胧的国色竟与那淡淡的素光相互交融,难解难分,仿若融为一体。再细瞧后一句,“入门唯觉一庭香”,这里的“觉”字理解为“发觉”最为恰当,且用得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你瞧,在这朗月高悬、清辉轻泻,微风徐徐、轻柔拂动的良夜,人刚踏入庭院,一时间竟仿若感官失灵,什么都未曾察觉,唯独那弥漫在整个庭院之中、源自玉质冰心般白牡丹的馥郁天香,丝丝缕缕地钻进鼻腔,沁人心脾。不得不说,这“浑”字句表面上是明明白白地描绘那朗朗月色,实则暗中巧妙地带出白牡丹的花色,二者相互映衬;而“觉”字句实实在在地绘制出花香四溢的场景,却又在不经意间虚虚实实地蕴含着清风拂动、花影摇曳的美妙意境。这般在明暗虚实之间自由穿梭、摇曳生姿的笔法,将良夜美景中的白牡丹描绘得淋漓尽致,色香俱全,仿若近在咫尺,诗人的笔力与才情可见一斑,当真令人赞叹不已。
4. 作品点评
全诗歌咏色香兼具的白牡丹,语言清丽、意境高远,是咏花诗中的佳作。诗中虽未直接出现花名与品种,却通过侧面描写,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白牡丹的高洁形象,尽显其含蓄雅致之美。
上一篇:唐·郑谷《自适》
下一篇:唐·吴象之《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