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豫灵池会":春天参加了灵池上的宴会,
# 灵池:指昆明池。,豫:巡游。
"沧波帐殿开":池边的帐殿已经打开。
# 帐殿:皇帝出行休息时作为行宫的帐幕。,沧波:指昆明池。
"舟凌石鲸度":船划过了石鲸,
# 石鲸:昆明池有石刻鲸鱼,形象生动逼真“每至雷雨,常鸣吼,鳍尾皆动。”
"槎拂斗牛回":好像从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回来。
# 斗牛: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槎:船。
"节晦蓂全落":晦日时节蓂荚已经全部凋落,
# 节晦蓂全落:传说中的瑞草,王者德至地则出。每月一日至十五日,每天生一英;十六日至三十日,每天落一英。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
"春迟柳暗催":春天脚步迟缓,柳树刚刚抽芽,柳色暗暗催发。
"象溟看浴景":昆明池广阔如大海,能看到日影在水中沐浴,
# 溟:海。
"烧劫辨沉灰":就像那传说中经历过劫火的地方,能分辨出沉入池底的灰烬。
"镐饮周文乐":在这里宴饮,就如同当年周文王在镐京宴饮时一样充满欢乐,
# 镐:即镐京,周武王迁都于此。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
"汾歌汉武才":也像汉武帝在汾水边吟唱《秋风辞》时一样展现出非凡的才情。
# 汾歌汉武才:汉武帝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
"不愁明月尽":不用担心明月被隐没,
"自有夜珠来":自然会有夜明珠带来光明。
# 夜珠:夜明珠。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应制诗。全诗围绕景龙三年正月晦日皇帝游览昆明池的场景展开,通过大量用典进行铺陈,描绘了皇家游幸时的华丽场面,营造出宏大壮观的氛围,表达了对帝王的歌颂与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舟淩石鲸度,槎拂斗牛回”中,将昆明池比作银河,因为池中有牵牛织女石像,仿佛池水如银河一般,形象地写出了昆明池的景色特点,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氛围。用典:“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借汉武帝救大鱼得夜光珠的传说,既照应了晦日无月的情境,又以夜光珠象征祥瑞,给诗歌增添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同时巧妙地将皇帝、晦日、昆明池三者结合起来,收束全诗。
3. 分段赏析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直接点明事件背景。诗人以简洁笔触叙述春日皇家于昆明池畔举行游宴,池边搭建起华美帐殿的场景。“灵池”“沧波”代指昆明池,既点明地点,又为画面增添了庄重典雅的氛围,奠定全诗颂圣应制的基调。“舟淩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聚焦于昆明池中的游览活动。诗人描绘游船驶过池中石刻鲸鱼,仿若穿梭于银河,掠过北斗与牵牛星座后折返的情景。巧妙化用昆明池畔牵牛织女石像及石鲸的典故,将现实场景与神话传说相融合,生动展现皇家泛舟的宏大场面,赋予诗歌奇幻浪漫色彩。“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紧扣晦日时节。诗人借用唐尧时期蓂荚每月盈亏的典故,以“蓂全落”点明正月三十晦日,同时描绘春寒料峭、柳芽初萌的景象,既切中时令,又通过“春迟”暗含对皇家恩泽如春日般迟来却终将普济的隐喻,体现应制诗的颂圣之意。“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以历史典故赞颂帝王。诗人将李显与周文王、汉武帝相比,借周武王于镐京宴饮、汉武帝汾水作歌的典故,委婉赞誉皇帝的宴游之乐与文治才华,凸显皇家风范,符合应制诗歌功颂德的创作主旨。“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作结,再次融合皇帝、晦日、昆明池三要素。诗人援引汉武帝获夜光珠的传说,既呼应晦日夜晚无月的情境,又以“夜珠”象征皇帝圣德,暗示皇家福泽如夜光珠般照亮黑夜,巧妙收束全诗,将对帝王的歌颂推向高潮,尽显宫廷诗歌的华丽与恭谨。
#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馀篇。帐殿前结采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 用“春”字、“豫”字便好。“节晦蓂全落”,见得是正月三十日。急着“春迟柳暗催”一句,足其意。池象溟海而观浴日,既已壮丽,又引胡僧劫灰事为偶,则尤精切,可谓极天下之工矣,“镐饮”、“汾歌”一联,王禹玉袭为《上元应制诗》,殊不知之问已先用矣。尾句尤佳。“不愁明月尽”,谓晦日则无月也。池中自有大蚌明月之珠,如近世甓社湖珠现是也。妙甚。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僧皎然曰:此诗家射雕手,使曹、刘降格,未知孰胜。王元美曰:此题沈、宋二作,中间警联无一字不称。特沈末是累句中累句,宋结是佳句中佳句。梅禹金曰:皇甫洋云:“此诗结句,惟李诗‘只愁歌舞罢,化作彩云飞’足以相似。”予谓宋意含而远,李意扬而竭,终当宋胜。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严整中老气无敌。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起句用“春豫”字便好,后用事精切,影题思巧。
清蘅塘退士《唐诗直解》
# 三、四语气响湛。“象溟”二语擅扬,不及沈佺期“双星”二语色象尤胜。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诗经昭容评后,遂为千秋绝调。然非天挺才华,神情焉得焕发萃美如此,即延清亦不自知其工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严整精确,无懈可击。结尤神采,固当制胜。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从“晦日”翻进,巧映昆明(尾联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评:三、四警动,五、六生隽,七、八亦关裁琢,九、十平平一叙,结韵振发,“健举”非诬。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上一篇:唐·欧阳炯《清平乐·春来街砌》
下一篇:唐·杜甫《负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