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行道":修养自身品行、践行道义,
"始于事亲":要从侍奉父母开始。
# 事亲:侍奉双亲。
"上下无怨":对上级和下级都没有怨恨,
"不恶于人":不厌恶他人。
# 恶:厌恶,憎恨。
"孝无终始":孝道是贯穿人一生的,
"不离其身":不会脱离自身。
"三者备矣":具备了这三点,
# 三者:指服饰、言语、德行。
"以临其民":就可以治理百姓了。
# 临:治理、管理。
"以孝事君":用孝顺父母的态度侍奉君主,
"不离令名":就不会失去美好的名声。
# 令名:好的声誉。令:美好。
"进思尽忠":在朝廷任职时,要想着尽忠君主,
# 进:指上朝见君王。
"义则不争":坚守道义就不会与人争斗。
"匡救其恶":纠正君主的过错,
# 匡:纠正,扶正。
"灾害不生":灾祸就不会发生。
"孝悌之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了极致,
# 至:极致。,悌:敬爱兄长。
"通于神明":就能与神明相通。
西晋辞赋家、诗人
傅咸(239~294),西晋辞赋家、诗人。字长虞,祖籍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三国曹魏名臣傅玄之子。初举孝廉,任太子司马等职,后袭父爵,累迁尚书右丞等。为官峻整,嫉恶如仇,直言敢谏,曾多次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励行俭朴。傅咸能诗文,虽绮丽不足,但言成规鉴,赋多为抒情咏物之作。庾纯称其文“近乎诗人之作”。其诗风格庄重典雅,在南朝时产生过一定影响。主要作品有《粘蝉赋》《青蝇赋》《赠何劭王济诗》等。
1. 分段赏析
一章“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开篇便点明立身行事的根基。“立身行道,始于事亲”强调修养自身、践行道义应从侍奉亲人开始,将孝道作为行事的起点;“上下无怨,不恶于人”提出与上下级相处无怨恨、不厌恶他人的准则,展现出待人处事的和谐态度;“孝无终始,不离其身”指出孝道应贯穿始终、时刻伴随自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则说明当做到侍奉亲人、待人无怨、坚守孝道这三点后,才能去治理百姓。这一章层层递进,以直白的语言阐述了立身行道与孝道、治民之间的关系,逻辑清晰,突出了孝道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二章“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进思尽忠,义则不争。匡救其恶,灾害不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承接上章对孝道的论述,进一步拓展其外延。“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表明用孝道来侍奉君主,就能保持美好的名声,将孝道与忠君、名声相联系;“进思尽忠,义则不争”强调在朝廷上要想着尽忠,符合道义就不与人争执,阐述了忠君与守义的具体表现;“匡救其恶,灾害不生”提出纠正君主的过失,就能避免灾害发生,体现出孝道延伸出的社会责任;“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将孝悌的极致作用夸大,认为能与神明相通,虽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强化了孝悌的重要性。这一章同样以简洁的语言,将孝道从侍奉亲人扩展到忠君、治国等层面,突出了孝道的广泛影响,情感上体现出对孝悌之道的推崇。
2. 作品点评
傅咸觉得,孝是让家庭、国家和社会保持稳定的关键,也是人最应具备的品质。这两首诗体现了他深厚的儒家政治抱负,满是仁德忠孝的思想。傅家向来重视家风的传承,以儒学作为家族传承的根本,而傅咸在其家风的形成与传承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上一篇:魏晋·佚名《蜀郡童谣》
下一篇:魏晋·仙道《成公智琼赠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