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
# 嗜:喜欢,喜爱。,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淮南子道应训》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全国的人都争着买鱼来献给他,
# 尽:都。,一:整个。
"公孙仪不受":公孙仪不接受。
# 受:接受。
"其弟子谏曰":他的弟子劝谏说:“
#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弟子:学生。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对曰":回答说:“
"夫唯嗜鱼":正因为喜欢吃鱼,
# 唯:正因为。
"故不受也":所以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 故:所以。
"夫即受鱼":如果接受别人送的鱼,
# 即:假如。
"必有下人之色":就必定会有讨好别人的脸色;
# 色:脸色。,下人:迁就他人。
"有下人之色":有了讨好别人的态度,
# 色:脸色。
"将枉于法":就会歪曲法律;
# 枉:歪曲。
"枉于法":歪曲法律,
"则免于相":就会被免去宰相的职位。
# 免:罢免。
"虽嗜鱼":即使喜欢吃鱼,
"彼必不能长给我鱼":他们也必定不能长期供给我鱼,
# 给:供给。
"我又不能自给鱼":我也无法自己供应鱼。
"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若不因为接受鱼而被免去宰相职位,
# 既无:若不。
"虽嗜鱼":那么即使喜欢吃鱼,
# 虽:即使。
"我能长自给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明于人之为己者":明白别人为自己做事,
"不如己之自为也":不如自己亲自去做。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后承袭父封为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离骚传》,为最早解说《离骚》的著作。曾召集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后称《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内容庞杂,《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有赋82篇,今仅存《屏风赋》1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廉政文,通过公孙仪拒鱼事件,重点说明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揭示了为官者应坚守廉洁自律、慎用权力的人生哲理。
2. 分段赏析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故事以公孙仪的矛盾处境开篇,凸显其清廉形象。作为鲁国宰相,公孙仪嗜鱼之名远播,国人争相献鱼,但他一概拒收。这一反常行为引发读者疑问:为何嗜鱼者拒鱼?通过设置悬念,为后文弟子劝谏与公孙仪自述动机埋下伏笔。“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弟子以“嗜鱼”与“拒鱼”的矛盾发问,推动情节发展。此段看似简单对话,实则暗含两层深意:通过弟子视角,展现常人对“嗜好与利益”的普遍认知——嗜鱼者应欣然受馈;弟子代表世俗逻辑,公孙仪则隐含更高原则,为后文辩证分析铺垫。“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我能长自给鱼。’”:公孙仪的回应是全文核心,其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将“嗜鱼”转化为拒鱼的动因,体现“以长远利益约束眼前欲望”的智慧;强调“枉法”后果,凸显战国法家思想对官员行为的约束。“恃人不如自恃”,揭示依赖他人(如受贿)的脆弱性,倡导独立自律的处世哲学。“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批判功利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靠,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不如己之自为也。”:结尾以议论点明主旨,将拒鱼事件升华为普遍处世原则,官员需保持独立性,避免因私利丧失权威;真正的满足源于自我实现,而非外物依附;为官者需警惕“小利”对“大节”的侵蚀,以清廉保长久。
上一篇:汉·应璩《百一诗 其十二》
下一篇:汉·蔡邕《酸枣令刘熊碑诗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