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斌硕人":文采斐然、品德高尚的人,
# 硕人:贤德之人。,斌斌:文采与质地兼备的样子。一作“份份”。
"贻我以文":把文章赠予我。
# 贻:赠给。
"辱此休辞":承蒙这份美意,
# 休辞:美好的文辞。指卜元嗣的赠诗。,辱:使……辱没。
"非余所希":并非我所奢求的。
# 希:希望。,余:我。
"敢不酬答":我怎敢不回赠应答,
"赋诵以归":吟诵诗作后带回作为回应。
# 归:赠答,回报。,赋诵:吟诵。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灵帝时为议郎,蔡邕因为上书言事,遭到中常侍程璜诬陷,获罪后全家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政,被迫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董卓被诛后,蔡邕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他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创“飞白”书体。其散文工整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碑记颇受推重,以《郭林宗碑》最为知名。其赋辞藻艳丽,描写入神,以《述行赋》最知名,为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著有《蔡中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文墨赠答的四言诗,借贤士赠予文章以及“我”因这份馈赠而生的珍视、谦逊与回应之态,写出了文人之间以文相交的情谊,以及对德才兼备者的敬重。
2. 分段赏析
“斌斌硕人,贻我以文”,开篇便塑造了人物形象并点明事件。“斌斌”形容人文采兼备、举止文雅,“硕人”指德才兼备的贤士,二者结合勾勒出一位既有文采又有品德的人物;“贻我以文”则写出这位贤士将文章赠予“我”的举动。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既展现了赠文者的不凡,又引出了核心事件,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承接前文的赠文之事,抒发“我”的感受。“休辞”指美好的言辞文章,“辱此”是谦辞,表达对这份馈赠的珍视与受之有愧的心情;“非余所希”直接点明这份馈赠并非自己原本期望得到的,进一步凸显出收到赠文时的意外与惊喜。这里通过谦辞的运用,既体现了“我”的谦逊,又传递出对赠文的重视。“敢不酬答,赋诵以归”,以回应的态度作结。“敢不酬答”表明“我”必然会回赠应答的态度,带着对赠文者的尊重;“赋诵以归”则具体写出回应的方式,创作并吟诵诗作作为回礼。这一句既展现了“我”对这份情谊的珍视,又让整个赠答过程有了完整的收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双方文墨往来的重视。
上一篇: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下一篇:汉·嵇康《代秋胡歌诗 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