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ào
rèn
ān
shū
jié
xuǎn

朝代:汉作者:司马迁浏览量:2
zhě
guì
ér
míng
miè
shèng
wéi
tǎng
fēi
cháng
zhī
rén
chēng
yān
gài
wén
wáng
ér
yǎn
zhōu
zhòng
è
ér
zuò
chūn
qiū
yuán
fàng
zhú
nǎi
sāo
zuǒ
qiū
shī
míng
jué
yǒu
guó
sūn
bìn
jiǎo
bīng
xiū
liè
wéi
qiān
shǔ
shì
chuán
lǎn
hán
fēi
qiú
qín
shuō
nán
fèn
shī
sān
bǎi
piān
shèng
xián
fèn
zhī
suǒ
wéi
zuò
rén
jiē
yǒu
suǒ
jié
tōng
dào
shù
wǎng
shì
lái
zhě
nǎi
zuǒ
qiū
sūn
duàn
zhōng
yòng
tuì
退
ér
lùn
shū
shū
fèn
chuí
kōng
wén
jiàn
qiè
xùn
jìn
tuō
néng
zhī
wǎng
luó
tiān
xià
fàng
jiù
wén
lüè
kǎo
xíng
shì
zōng
zhōng
shǐ
chéng
bài
xìng
huài
zhī
shàng
xuān
yuán
xià
zhì
wéi
shí
biǎo
běn
shí
èr
shū
zhāng
shì
jiā
sān
shí
liè
zhuàn
shí
fán
bǎi
sān
shí
piān
jiū
tiān
rén
zhī
tōng
jīn
zhī
biàn
chéng
jiā
zhī
yán
cǎo
chuàng
wèi
jiù
huì
zāo
huò
chéng
shì
jiù
xíng
ér
yùn
chéng
zhù
shū
cáng
zhī
míng
shān
chuán
zhī
rén
tōng
cháng
qián
zhī
suī
wàn
bèi
yǒu
huǐ
zāi
rán
wèi
zhì
zhě
dào
nán
wèi
rén
yán

译文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逐句剖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

"不可胜记":多得数不清,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

# 倜傥:豪迈不受拘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

# 文王拘而演《周易》:传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牖里时,把古代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骨干。

"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

# 仲尼厄而作《春秋》:孔丘字仲尼,周游列国宣传儒道,在陈地和蔡地受到围攻和绝粮之苦,返回鲁国作《春秋》一书。

"屈原放逐":屈原被放逐,

# 屈原:曾两次被楚王放逐,幽愤而作《离骚》。

"乃赋《离骚》":才写了《离骚》;

"左丘失明":左丘明失去视力,

# 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厥有《国语》":才有《国语》;

# 《国语》: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撰著。

"孙子膑脚":孙膑被截去膝盖骨,

# 膑脚:孙膑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膑入魏,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孙膑有《孙膑兵法》传世。,孙子:春秋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

"《兵法》修列":《兵法》才撰写出来;

"不韦迁蜀":吕不韦被贬谪蜀地,

# 不韦:吕不韦,战国末年大商人,秦初为相国。曾命门客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始皇十年,令吕不韦举家迁蜀,吕不韦自杀。

"世传《吕览》":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

"韩非囚秦":韩非被囚禁在秦国,

# 韩非:战国后期韩国公子,曾从荀卿学,入秦被李斯所谗,下狱死。著有《韩非子》,《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

"《说难》《孤愤》":写出《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诗》三百篇,

# 《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此举其成数。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

"不得通其道":不能实现其理想,

"故述往事、":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

"思来者":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乃如左丘无目":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

"孙子断足":孙膑断了双脚,

"终不可用":终生不能被人重用,

"退而论书策":便退隐著书立说,

"以舒其愤":来抒发他们的怨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仆窃不逊":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

# 不逊:不恭顺。,窃:私下。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

# 辞:文辞。,托:寄托。,近:就近。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

# 放:读为“佚”。,网罗:搜集。

"略考其行事":粗略地考订其事实,

# 略考其行事:“略考其行事”三句:这一句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上为“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考查。

"综其终始":综述其事实的本末,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

"上计轩辕":上自黄帝,

"下至于兹":下至于当今,

"为十表":写成十篇表,

"本纪十二":十二篇本纪,

"书八章":八篇书,

"世家三十":三十篇世家,

"列传七十":七十篇列传,

"凡百三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成一家之言":成为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

# 草:起草稿。

"会遭此祸":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

"惜其不成":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 愠:怒。

"仆诚以著此书":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

# 诚:如果,一说确实。

"藏之名山":打算把它藏进名山,

"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

"通邑大都":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

"则仆偿前辱之责":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

"虽万被戮":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

"岂有悔哉":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然此可为智者道":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

"难为俗人言也":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报任安书(节选)》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回复友人任安的书信。文中列举历史上圣贤在困厄中成就不朽之作的事迹,深入阐释自己遭受腐刑后忍辱求生的缘由,旨在完成《史记》。同时,再次倾诉受辱后的悲愤心绪,并阐述对人生的思考,彰显其虽历经磨难却坚守志向的精神。全文叙事与说理交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凝练且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淌着深沉的痛苦与坚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文章为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系司马迁之友,曾于狱中修书司马迁,望其凭借中书令之职“推贤进士”。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效命,当霍去病渐受汉武帝宠信、地位凌驾于卫青之上时,卫青的故旧、门客多转投霍去病并借此获官爵,唯独任安不肯,依旧为卫青效力。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手握兵权,戾太子刘据派人持符节到他处请求发兵助战,他虽接过符节,却紧闭城门,未接应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拘捕太子的人,而将跟随太子及为太子助战者尽皆治以重罪。后来有人进言,称太子是在“进则无法面见皇上,退则为乱臣所困”的境况下,不得已才“子盗父兵”,实则并无造反之意,这使汉武帝意识到太子蒙冤。于是,先前的处置被重新审视,变为与太子交战、反对太子者全部有罪。当汉武帝态度转变时,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根本怀疑,责怪他不帮太子,却持观望态度,准备看谁取胜就依附谁,于是判他腰斩之刑,十二月行刑。任安自认冤枉,写信给常能面见皇帝的司马迁,请其设法营救。司马迁接到此信时颇为为难,他深知汉武帝脾气,自己就曾遭汉武帝暴怒之苦,实在不愿再遭第二个“李陵之祸”。论交情,李陵与他“平素并不亲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两家彼此熟知。司马迁也十分清楚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罪断无平反可能。他要向老朋友说明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并请求其原谅,于是给任安写了这封长信。关于《报任安书》的创作时间,近代学者王国维、郑鹤声等人认为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十一月,时年司马迁五十三岁。自王国维此说提出后,司马迁的《年谱》采信此说,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文选》、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山西大学等21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亦采用王国维关于《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四年的说法。此外,张惟骧认为《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三年(前90年)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书信,也是一篇自传性抒情散文。文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为何未能按其来信要求行事,详述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的缘由、自甘受辱接受宫刑的苦衷,以及宫刑后支撑自己顽强活下去的信念,情感深沉。

2. 写作手法

排比:“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至“《说难》《孤愤》”连用八个结构相似的短句,列举文王、孔子等八位圣贤困厄著书的事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以铺陈之势强化“发愤著书”的普遍性,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与逻辑说服力,暗喻自身亦当以先贤为范,忍辱完成《史记》。对比:“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与“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形成古今对比,凸显富贵者的湮没与卓越者的不朽;“就极刑而无愠色”与“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生死抉择对比,突显著史信念的坚定,强化“舍生取义”的悲壮情怀。对偶:“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等八个迭句两两对偶,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前句讲经历困境,后句讲成就著作,结构对称,节奏整齐。通过对偶将历史人物的遭遇与创作成就对举,既形成强烈的语言节奏感,又突出“倜傥非常之人”在困境中发愤著书的共性,增强论证的力度与感染力,使文段气势贯通,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3. 分段赏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此句以古今对比开篇,指出富贵者多湮没无闻,唯有卓越非凡之人能青史留名,既点明文章论述核心,又为下文列举历史人物张本,暗含对自身“非常之人”身份的期许,奠定全文悲壮基调。“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连用八个排比句,列举文王、孔子等八位圣贤在困厄中著书立说的事例,形成强烈的情感递进与气势冲击。每组事例均以“遭难—创作”结构呈现,暗喻“苦难催生不朽”的逻辑,既证明“发愤著书”的历史规律,又以先贤自比,为自身忍辱著史寻找精神依托。“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紧承前例,点明圣贤著书的内在动因:因理想受挫、情志郁结,故借著述追述往事、寄望后人。此句将具体事例升华为普遍哲理,既解释历史现象,又委婉表达自身“郁结”——为李陵辩护获罪、理想难伸的愤懑,为后文自陈心迹埋下伏笔。“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以左丘明、孙膑为例,强调即便身残无用,仍可通过著述抒发愤懑、留名后世。“退而”二字凸显被迫绝境中的无奈与坚韧,“垂空文”则暗含对“立言不朽”的信念,进一步强化“著书以自见”的人生选择,与前文“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形成呼应。“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自叙创作《史记》的过程,以“仆”的谦称弱化个人色彩,突出著述的客观性与使命感。“网罗”“考”“综”“稽”等动词,展现其严谨的治史态度;详细列举体例与篇数,以具体数据强调工程之浩大,暗示自身为此付出的心血,为下文“惜其不成”张本。“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直抒著史宗旨: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古今变迁规律,建立独立的史学体系。短短三句,境界宏阔,将个人著述升华为对历史本质的探寻,既彰显学术雄心,又表明“忍辱苟活”的终极目标——超越个人荣辱,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转折陡然,点明创作中途因李陵之祸遭刑的困境。“惜其不成”四字直剖心迹,将个人痛苦转化为对事业未竟的担忧;“就极刑而无愠色”以决绝之语,凸显“舍生取义”(此处“义”为著史大业)的抉择,悲壮之情喷薄而出。“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理想结局,勾勒著史的终极意义——超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偿前辱之责”直言以著史洗雪耻辱的信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反问强化决心,将情感推向高潮,既回应开篇“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又完成对“生之意义”的哲学升华。“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以慨叹收束全段,将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融入文字。“智者”与“俗人”的对立,既隐含对世俗偏见的轻蔑,又流露对任安(亦属“智者”)的期许——希望对方理解自己的选择,收束中见深情,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报任安书》见解深刻,文辞沉雄,情感激昂,言论切直,是一篇情感激切、动人心弦的至情之作。全文叙事、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志气流转贯通,浑然一体。文章以其非凡的丰富性、强烈性与奔放性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千古卓绝、浩荡雄伟的气势。文中所展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以及为撰写《史记》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朔之难公孙,杨恽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五·书札》

# 粗粗鲁鲁,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见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动,卓为百代之作。……直抒胸臆,发挥又发挥,唯恐倾吐不尽,读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嘘欲绝,真是有大力量大文字。

明孙月峰《评注昭明文选》引

# 林希元曰:……词气幽扬,反覆曲折,豪宕疏通,诚汉文之巨擘也。楼昉曰:反覆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读之令人感激悲痛,然看得豪气犹未尽除。卢舜治曰:书以一“辱”字为眼目,昌黎法之,《送孟东野》以一“鸣”字为眼目。

明凌稚隆《汉书评林》第六十二卷

# 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一篇文字,凡作十来番学之,恐未能尽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 是书反覆数千百言,其叙受刑处,只点出“仆沮贰师”四字,是非自见。所谓“舒愤懑以晓左右”者,此也。结穴在受辱不死、著书自见上。通篇淋漓悲壮,如泣如诉,自始至终,似一气呵成。盖缘胸中积愤不能自遏,故借少卿“推贤进土”之语,做个题目耳。读者逐段细绎,如见其慷慨激烈,须眉欲动。班掾讥其不能以智自全,犹是流俗之见也夫。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二编》

# 沉雄激壮,如江海之气,横空上出,摩荡六虚。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 此篇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自序》悲惋,此则沉郁雄健。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拂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书中“舒愤懑”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

清李晚芳《读史管见》

# “太上不辱”云云,每下愈况,循次九而至底,“不辱”四,“受辱”五,事归一致而词判正反,变化以避呆板,得不谓为有意为文耶?……此书情文相生,兼纡徐卓荦之妙,后人口沫手胝,遂多仿构。李陵《重报苏武书》、刘知几《史通·杂说》下以来论定为赝托者,实效法迁此篇而作。杨恽《报孙会宗书》亦师其意。恽于迁为外孙,如何无忌之似舅矣。泻瓶有受,传灯不绝。

近代钱锺书《管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张衡《塞下曲(其二)》

下一篇:汉·蔡邕《答卜元嗣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