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
"不可胜记":多得数不清,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
# 倜傥:豪迈不受拘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
# 文王拘而演《周易》:传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牖里时,把古代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骨干。
"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
# 仲尼厄而作《春秋》:孔丘字仲尼,周游列国宣传儒道,在陈地和蔡地受到围攻和绝粮之苦,返回鲁国作《春秋》一书。
"屈原放逐":屈原被放逐,
# 屈原:曾两次被楚王放逐,幽愤而作《离骚》。
"乃赋《离骚》":才写了《离骚》;
"左丘失明":左丘明失去视力,
# 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厥有《国语》":才有《国语》;
# 《国语》: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撰著。
"孙子膑脚":孙膑被截去膝盖骨,
# 膑脚:孙膑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膑入魏,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孙膑有《孙膑兵法》传世。,孙子:春秋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
"《兵法》修列":《兵法》才撰写出来;
"不韦迁蜀":吕不韦被贬谪蜀地,
# 不韦:吕不韦,战国末年大商人,秦初为相国。曾命门客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始皇十年,令吕不韦举家迁蜀,吕不韦自杀。
"世传《吕览》":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
"韩非囚秦":韩非被囚禁在秦国,
# 韩非:战国后期韩国公子,曾从荀卿学,入秦被李斯所谗,下狱死。著有《韩非子》,《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
"《说难》《孤愤》":写出《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诗》三百篇,
# 《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此举其成数。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
"不得通其道":不能实现其理想,
"故述往事、":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
"思来者":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乃如左丘无目":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
"孙子断足":孙膑断了双脚,
"终不可用":终生不能被人重用,
"退而论书策":便退隐著书立说,
"以舒其愤":来抒发他们的怨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仆窃不逊":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
# 不逊:不恭顺。,窃:私下。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
# 辞:文辞。,托:寄托。,近:就近。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
# 放:读为“佚”。,网罗:搜集。
"略考其行事":粗略地考订其事实,
# 略考其行事:“略考其行事”三句:这一句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上为“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考查。
"综其终始":综述其事实的本末,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
"上计轩辕":上自黄帝,
"下至于兹":下至于当今,
"为十表":写成十篇表,
"本纪十二":十二篇本纪,
"书八章":八篇书,
"世家三十":三十篇世家,
"列传七十":七十篇列传,
"凡百三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成一家之言":成为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
# 草:起草稿。
"会遭此祸":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
"惜其不成":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 愠:怒。
"仆诚以著此书":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
# 诚:如果,一说确实。
"藏之名山":打算把它藏进名山,
"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
"通邑大都":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
"则仆偿前辱之责":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
"虽万被戮":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
"岂有悔哉":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然此可为智者道":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
"难为俗人言也":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书信,也是一篇自传性抒情散文。文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为何未能按其来信要求行事,详述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的缘由、自甘受辱接受宫刑的苦衷,以及宫刑后支撑自己顽强活下去的信念,情感深沉。
2. 写作手法
排比:“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至“《说难》《孤愤》”连用八个结构相似的短句,列举文王、孔子等八位圣贤困厄著书的事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以铺陈之势强化“发愤著书”的普遍性,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与逻辑说服力,暗喻自身亦当以先贤为范,忍辱完成《史记》。对比:“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与“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形成古今对比,凸显富贵者的湮没与卓越者的不朽;“就极刑而无愠色”与“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生死抉择对比,突显著史信念的坚定,强化“舍生取义”的悲壮情怀。对偶:“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等八个迭句两两对偶,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前句讲经历困境,后句讲成就著作,结构对称,节奏整齐。通过对偶将历史人物的遭遇与创作成就对举,既形成强烈的语言节奏感,又突出“倜傥非常之人”在困境中发愤著书的共性,增强论证的力度与感染力,使文段气势贯通,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3. 分段赏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此句以古今对比开篇,指出富贵者多湮没无闻,唯有卓越非凡之人能青史留名,既点明文章论述核心,又为下文列举历史人物张本,暗含对自身“非常之人”身份的期许,奠定全文悲壮基调。“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连用八个排比句,列举文王、孔子等八位圣贤在困厄中著书立说的事例,形成强烈的情感递进与气势冲击。每组事例均以“遭难—创作”结构呈现,暗喻“苦难催生不朽”的逻辑,既证明“发愤著书”的历史规律,又以先贤自比,为自身忍辱著史寻找精神依托。“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紧承前例,点明圣贤著书的内在动因:因理想受挫、情志郁结,故借著述追述往事、寄望后人。此句将具体事例升华为普遍哲理,既解释历史现象,又委婉表达自身“郁结”——为李陵辩护获罪、理想难伸的愤懑,为后文自陈心迹埋下伏笔。“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以左丘明、孙膑为例,强调即便身残无用,仍可通过著述抒发愤懑、留名后世。“退而”二字凸显被迫绝境中的无奈与坚韧,“垂空文”则暗含对“立言不朽”的信念,进一步强化“著书以自见”的人生选择,与前文“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形成呼应。“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自叙创作《史记》的过程,以“仆”的谦称弱化个人色彩,突出著述的客观性与使命感。“网罗”“考”“综”“稽”等动词,展现其严谨的治史态度;详细列举体例与篇数,以具体数据强调工程之浩大,暗示自身为此付出的心血,为下文“惜其不成”张本。“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直抒著史宗旨: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古今变迁规律,建立独立的史学体系。短短三句,境界宏阔,将个人著述升华为对历史本质的探寻,既彰显学术雄心,又表明“忍辱苟活”的终极目标——超越个人荣辱,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转折陡然,点明创作中途因李陵之祸遭刑的困境。“惜其不成”四字直剖心迹,将个人痛苦转化为对事业未竟的担忧;“就极刑而无愠色”以决绝之语,凸显“舍生取义”(此处“义”为著史大业)的抉择,悲壮之情喷薄而出。“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理想结局,勾勒著史的终极意义——超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偿前辱之责”直言以著史洗雪耻辱的信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反问强化决心,将情感推向高潮,既回应开篇“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又完成对“生之意义”的哲学升华。“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以慨叹收束全段,将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融入文字。“智者”与“俗人”的对立,既隐含对世俗偏见的轻蔑,又流露对任安(亦属“智者”)的期许——希望对方理解自己的选择,收束中见深情,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报任安书》见解深刻,文辞沉雄,情感激昂,言论切直,是一篇情感激切、动人心弦的至情之作。全文叙事、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志气流转贯通,浑然一体。文章以其非凡的丰富性、强烈性与奔放性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千古卓绝、浩荡雄伟的气势。文中所展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以及为撰写《史记》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 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朔之难公孙,杨恽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五·书札》
# 粗粗鲁鲁,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见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动,卓为百代之作。……直抒胸臆,发挥又发挥,唯恐倾吐不尽,读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嘘欲绝,真是有大力量大文字。
明孙月峰《评注昭明文选》引
# 林希元曰:……词气幽扬,反覆曲折,豪宕疏通,诚汉文之巨擘也。楼昉曰:反覆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读之令人感激悲痛,然看得豪气犹未尽除。卢舜治曰:书以一“辱”字为眼目,昌黎法之,《送孟东野》以一“鸣”字为眼目。
明凌稚隆《汉书评林》第六十二卷
# 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一篇文字,凡作十来番学之,恐未能尽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 是书反覆数千百言,其叙受刑处,只点出“仆沮贰师”四字,是非自见。所谓“舒愤懑以晓左右”者,此也。结穴在受辱不死、著书自见上。通篇淋漓悲壮,如泣如诉,自始至终,似一气呵成。盖缘胸中积愤不能自遏,故借少卿“推贤进土”之语,做个题目耳。读者逐段细绎,如见其慷慨激烈,须眉欲动。班掾讥其不能以智自全,犹是流俗之见也夫。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二编》
# 沉雄激壮,如江海之气,横空上出,摩荡六虚。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 此篇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自序》悲惋,此则沉郁雄健。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拂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书中“舒愤懑”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
清李晚芳《读史管见》
# “太上不辱”云云,每下愈况,循次九而至底,“不辱”四,“受辱”五,事归一致而词判正反,变化以避呆板,得不谓为有意为文耶?……此书情文相生,兼纡徐卓荦之妙,后人口沫手胝,遂多仿构。李陵《重报苏武书》、刘知几《史通·杂说》下以来论定为赝托者,实效法迁此篇而作。杨恽《报孙会宗书》亦师其意。恽于迁为外孙,如何无忌之似舅矣。泻瓶有受,传灯不绝。
近代钱锺书《管锥编》
上一篇:汉·张衡《塞下曲(其二)》
下一篇:汉·蔡邕《答卜元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