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梳千下":每天把头发梳理上千下,
"休粮带瘦容":不食五谷让面容显得清瘦。
"养雏成大鹤":把幼鹤养育成高大的仙鹤,
# 大:一作老。
"种子作高松":播下种子长成高大的松树。
"白石通宵煮":整夜煮着白色的石头,
"寒泉尽日舂":整天舂捣着寒凉的泉水。
"不曾离隐处":从来没有离开过隐居的地方,
"那得世人逢":怎么会与世上的人相逢呢。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此诗通过描述山中道士梳发辟谷、养鹤种松、煮石舂泉的枯寂日常,抒发了其甘守清苦、决绝避世以保全精神孤高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白描:“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以简洁的笔墨勾勒道士的生活习惯与外貌;“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直白描绘其劳作与生活场景,让隐逸的意趣自然蕴含其中,显得真切而含蓄。
3. 分段赏析
“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首联刻画道士的日常与外貌。道士每日将头发梳理上千下,不食五谷,面容带着清瘦之态。“梳千下”的细节显其生活的规律与执着,“休粮”点出修道方式,“瘦容”则是清苦生活的外化,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道士安于清苦、潜心修道的形象,开篇便奠定隐逸清苦的基调。“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颔联写道士的劳作与寄寓。养育幼鹤,使其长成高大的仙鹤;播下种子,让其长成挺拔的高松。“雏”与“大鹤”、“种子”与“高松”的变化,既见时间的流转与道士的耐心,又以鹤的高洁、松的坚韧为喻,隐喻道士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将日常劳作与精神境界相联系,意味深远。“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颈联描绘道士的修道日常。整夜煮着白色的石头,整天舂捣寒凉的泉水。“白石通宵煮”借用“煮白石为粮”的典故,点出修道生活的清苦与超凡;“寒泉尽日舂”则以“尽日”显劳作的持续,“寒泉”衬环境的清冷,通过昼夜不停的劳作场景,展现道士专注修道、不避艰辛的状态,进一步强化其隐逸修道的形象。“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尾联收束全诗,强调道士的隐逸状态。道士从来没有离开过隐居的地方,又怎么会与世上的人相逢呢?“不曾离”直接点出其坚守隐逸的决心,“那得世人逢”则以反问强化与世隔绝的状态,既呼应前文的清苦修道场景,又升华了超然物外、不涉俗世的隐逸主题,余味悠长。
上一篇:唐·徐凝《庐山独夜》
下一篇:唐·王铎《蝴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