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ū
guī

朝代:唐作者:贾岛浏览量:1
yuǎn
shuí
tóng
lái
cóng
zhōng
cháng
jiāng
rén
diào
yuè
kuàng
huǒ
shāo
fēng
mèng
tūn
chǔ
mǐn
shān
è
hǎi
cóng
shí
qiáng
shuǐ
tāo
yuán
tōng

译文

有谁能与我一同漂泊去向远方呢,一路行来,只有古老的树木相伴身旁。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里,烈火在风中熊熊燃烧。江南一带广阔无垠,吞没了大片的楚地,闽地的山峦,在大海的环绕下显得局促丛集。此刻船桅下的江水泛起波涛,那翻涌的波涛仿佛与屈原的精神相通相连。

逐句剖析

"远泊与谁同":有谁能与我一同漂泊去向远方呢,

"来从古木中":一路行来,只有古老的树木相伴身旁。

# 古木:古树。

"长江人钓月":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

"旷野火烧风":空旷的原野里,烈火在风中熊熊燃烧。

# 旷野:空旷的原野。

"梦泽吞楚大":江南一带广阔无垠,吞没了大片的楚地,

# 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

"闽山阨海丛":闽地的山峦,在大海的环绕下显得局促丛集。

# 阨:一作隐。一作厄。

"此时樯底水":此刻船桅下的江水泛起波涛,

#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涛起屈原通":那翻涌的波涛仿佛与屈原的精神相通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朱锡珪》乃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里“钓”“烧”“吞”“厄”等字尽显诗人精于字句锤炼。首联以“远泊”“古木”勾勒出羁旅的苍茫感,暗示与友人朱锡珪的隔绝;颔联以动态画面捕捉自然奇景,凸显“钓”“烧”二字的张力;颈联借地理意象的宏阔与险峻,暗喻人生际遇的跌宕;尾联“涛起屈原通”则通过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呼应,将个人漂泊升华为对屈原精神的追慕。此诗体现了诗人尚意风格,饱含对屈原的祭念。诗中以动静结合之法写自然景观,营造出开阔意境,带来独特审美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贾岛素有“诗囚”“诗奴”之称,他生性孤僻,一生都不爱与寻常人打交道,《唐才子传》里说他“所交悉尘外之士”,即所结交的都是超脱尘世的隐士高人。贾岛唯独痴迷于作诗,且热衷于苦吟,常常在字句的雕琢上耗尽心力。至于文中提到的朱锡珪,在历史记载中并未留下相关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羁旅的诗。该诗通过描写诗人漂泊途中之景,表达了诗人行旅中的孤独之感,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起笔便勾勒出一幅孤独漂泊的画卷。“远泊”二字,精准点明诗人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境遇;“与谁同”以反问之姿,将孤独感推向极致,尽显诗人在漫漫漂泊路上无人相伴的寂寥。“来从古木中”一句,极具画面感,好似诗人从岁月深处那片古老的树林中踽踽走出,周身萦绕着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神秘气息,为全诗铺陈出深沉而孤寂的底色。此联直白地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也隐隐透露出他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相伴的生活状态,流露出超脱尘世的意味,却又因这份孤独而夹杂着一丝苦涩。颔联“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长江人钓月”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在浩渺无垠的长江之上,一人静静垂钓,其钓的似乎并非江中之鱼,而是那高悬天际的明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尽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敬畏。“旷野火烧风”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动态画面,旷野之中,火借风势,肆意燃烧,尽显大自然的雄浑与磅礴力量。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又蕴含着深刻哲理。人在广袤自然面前渺小如尘,无论是宁静的垂钓,还是旷野的熊熊大火,都彰显着自然的伟大与不可捉摸,也反映出诗人在孤独漂泊中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于自然奥秘中探寻生命真谛。颈联“梦泽吞楚大,闽山阨海丛”,“梦泽吞楚大”里,“梦泽”即云梦泽,乃古代大湖,“吞楚”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云梦泽的广袤无垠,仿佛能将整个楚国一口吞噬,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闽山阨海丛”描绘了闽山在海边的险峻地势,“阨”字精准地突出了闽山与大海相互簇拥、地势险要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广袤的地理空间,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漂泊生涯的广阔背景,其足迹或许已遍布大江南北,在广袤天地间深刻感受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生的渺小。尾联“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此时樯底水”将视角拉回诗人所处的船上,桅杆下的江水波涛汹涌。“涛起屈原通”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波涛涌起,仿佛与屈原的精神产生了共鸣。屈原作为爱国诗人,其遭遇与精神代表着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借江水的波涛,抒发内心的波澜与对屈原的敬仰。在孤独漂泊中,诗人或许从屈原的精神中寻得了共鸣,以屈原自比,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也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从单纯的写景抒情跃升至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贾岛追求意趣的诗歌特色。贾岛的诗作往往源于他自身的体悟与认知,其笔下的景致,并非如盛唐诗人那般,或是沉浸于自然之中,或是与自然相融为一。换言之,贾岛在写景时,情感色彩相对淡薄,他更倾向于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视角,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层面的深度加工与重构。这种创作手法,使得诗歌所呈现的景致符合某种超凡脱俗的审美体验,让读者能够直接进行审美观照,从而获得一种超越寻常、出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钓鱼》

下一篇:唐·刘驾《读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