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蝉旦夕鸣":风中的蝉从早到晚鸣叫,
"伴夜送新声":在夜晚陪伴下,传来新的声音。
# 夜:一作叶。
"故里客归尽":故乡的游子都已归家,
"水边身独行":只有我独自在水边行走。
"噪轩高树合":蝉声喧闹,高树连成一片,
"惊枕暮山横":傍晚的山影横卧,惊扰了枕边的宁静。
"听处无人见":听蝉的地方无人看见,
"尘埃满甑生":蒸饭的甑子积满尘埃,生活清贫。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题材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秋日风蝉鸣叫的景象,通过“旦夕鸣”“伴叶送新声”等细腻描写,营造出萧瑟凄清的秋日氛围,道出了游子思乡的孤独,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之情和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晚唐诗歌特有的清冷意境和深沉情感。
2. 写作手法
渲染:“风蝉旦夕鸣”,通过“旦夕鸣”的时间延续感,营造出秋蝉持续不断的鸣叫氛围,为全诗奠定了萧瑟凄清的基调。烘托:“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噪轩”强化了蝉鸣的喧闹感,“高树合”展现树木茂密的景象,“暮山横”勾勒出黄昏山影的苍茫,共同烘托出压抑沉重的环境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以听觉意象开篇,通过“旦夕鸣”展现蝉声的持续不断,“伴叶”二字将蝉鸣与树叶摩擦的声响融为一体,营造出夏末秋初的意境。一个“新”字既暗示季节更替,又暗含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细腻感知。颔联“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转入人事描写,形成强烈对比。“客归尽”三字写尽人迹寥落,“水边独行”则勾勒出诗人茕茕孑立的形象,既延续了前联的自然语境,又为孤独心境提供了具象载体,物我交融的笔法含蓄深沉。颈联“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运用视听转换的艺术手法。“噪轩”承续蝉鸣主题,“高树合”展现树木葱郁之态;“惊枕”巧妙将大自然的声音带进了卧室里,“暮山横”则以苍茫山色烘托黄昏时分的孤寂氛围。动词“惊”字尤为传神,既写蝉声刺耳,又暗含诗人惊悸的心绪。尾联“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以生活细节收束全诗。“无人见”呼应前文孤独处境,“尘埃满甑”这一意象新颖独特,既暗示诗人疏于俗务的生活状态,又以炊具积尘的细节隐喻时光流逝。结尾把听到的声音比作看得见的画面,让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变得真实而鲜明。
4. 作品点评
赵嘏诗风“清迥”与“悲苦”并存。本诗虽以“高树”“暮山”等意象勾勒出疏朗画面,却通过“独行”“惊枕”等细节透露出孤寂悲凉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