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无霜霰":南国冬暖而没有霜霰,
# 霰:下雪前或下雪时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园柱形,有的地方称之为雪珠、雪糁、雪子或雪虫。,南国:岭以南向被称作南国,这里指梧州。
"连年见物华":连年能见景物的美华。
# 物华:万物之菁华。
"青林暗换叶":青色的树林在不知不觉中更换着叶子,
# 暗:暗地里,凡不使人知觉者多谓之暗。,青林:青翠的树林。
"红蕊续开花":红色的花蕊接连不断地开放。
# 蕊:花蕊,花尚未开时的花骨朵叫花蕊。
"春去闻山鸟":春去听山鸟婉转鸣叫,
# 闻:听见。
"秋来见海槎":秋天到来能看到江上的木筏。
# 海槎:槎即桴子、筏子。相传乘这种海槎可通达至天河上。这里代指梧州港来往的船只。
"流芳虽可悦":美好的流光虽可愉悦,
# 流芳:流,指边远之地。《礼记》有:“千里之外,日采曰流。”这就是说在王畿千里之外的地方称之流。芳,是芳香,也代指美景、美名。所以流芳是指南荒的美好景色。另外,流芳,也有流芳名于后代的意思。
"会自泣长沙":但我还是会像贾谊被贬长沙那样暗自哭泣。
# 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汉贾谊遭大臣们忌恨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即用此典故,说明自己在流放中。,泣:为动用法,为......流泪。,会自:应当。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梧州特有的南国风情,如温暖的气候、常绿的树林、连续开放的花朵以及江上的海槎等,体现了当地的生机勃勃与美丽景色。同时,借这些景象,表达了诗人被贬后无奈、伤感的心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颈联“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以视听交织之笔绘景,春深时节,山间鸟鸣穿林而来,入耳清越;秋高之际,海上木筏随波而至,入目悠然。紧扣梧州依山傍水的地理特质,将山鸟啾唧的灵动声韵与海槎浮漾的苍茫视象并置,于动静交织间铺展一幅时序流转中的安适图景,让自然风物在感官体验中焕发鲜活生机。用典:“会自泣长沙”运用了西汉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诗人以贾谊自比,贾谊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心中抑郁。诗人宋之问被贬梧州,与贾谊的遭遇相似,借此典故抒发自己被贬的愁苦与哀怨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是对梧州整体环境的概括。五岭以南的梧州被称作南国,这里冬天没有霜霰,万物常年都呈现出美好的姿态。“无霜霰”突出了梧州气候的温暖,“连年见物华”则描绘出这里常年都有丰富的物产和美丽的景色,展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给人以广阔而美好的感觉。颔联“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承上句“物华”,具体描写景色。不必等到春天,青林的叶子就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更新,红色的花蕊也接连不断地开放。“暗换”和“续开”两个词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梧州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的特点,与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一片郁郁葱葱、花开不断的美景。颈联“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进一步描写梧州的景色。梧州依山傍水,春天能听到山鸟婉转的啼鸣,秋天则能看到江上航行的海槎。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不同季节的典型景象,展现出梧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氛围。然而,对于身为流放远役罪人的诗人来说,这种自由自在的欣欣向荣景象,更衬托出他内心的孤独和伤感。尾联“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中“流芳”指的是梧州美好的景色,面对如此令人愉悦的美景,诗人却不禁想起自己的处境,像西汉遭贬的贾谊一样,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悲伤流泪。这里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将诗人内心的无奈、伤感与眼前的美景形成强烈反差,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心境,结尾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晓畅通俗,用典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动词与虚字的锤炼尤为精当。诗人凭借往昔贬谪岭南的独特生活积淀,将梧州的风物景致刻画得细致入微、形神毕现。全诗情景交融,意韵悠长,读来流畅优美,韵味十足。
# 亦只是说地暖意。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说得花事味长。春去闻鸟亦妙,与随俗伤鸟者不同。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