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qīng
luó
xiǎo
shàn
liú
yíng
tiān
jiē
liáng
shuǐ
kàn
qiān
niú
zhī
xīng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躺卧着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逐句剖析

"银烛秋光冷画屏":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

"轻罗小扇扑流萤":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天阶夜色凉如水":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卧看牵牛织女星":躺卧着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卧看:卧着朝天看。一作“坐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静坐在装饰着淡雅画屏的宫室内,仰头看银河两侧的牛郎织女,她手中轻摇着一柄精致的罗扇,却成了她排遣寂寞的工具。还运用了通感、白描、意象组合和对比等手法反映出了宫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无人可依,无人可诉的苦闷心情。此诗布局精妙,用词简练而流畅,情感含蓄而深沉,展现出了极强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夕》是杜牧所写。杜牧,身为唐代名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年仅二十六岁的他,凭借卓越的才华,成功中得进士,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一职。他不仅在诗文书法上造诣颇深,被誉为当世翘楚,更撰写了诸多见解独到的军事论文,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与见识。尽管才华横溢,杜牧却多年在外地担任幕僚之职,远离了京城的繁华与权力的中心。这种境遇,难免让他心生失落与沮丧。但即便如此,他并未彻底沉沦,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期望之火,依旧在默默燃烧。在这份复杂的情感交织下,杜牧借由一位宫女的形象,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娓娓道来。所以写了这首《秋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孤单宫妇生活的孤寂与哀怨。开篇即描绘了一幅秋夜的图景,银烛的微光映照在冷清的画屏上,一个“冷”字不仅点出了寒秋的气息,更深刻地衬托出宫妇内心的孤凄与凄凉。接着,诗中描绘了她试图借扑捉飞舞的流萤来打发这漫长而无聊的时光,试图驱散心中的愁绪与寂寞。夜深人静,她依然无法入眠,独自坐在天阶之上,凝视着那如水的夜色,心中充满了对临幸的期盼与渴望。然而,这如水的夜色,却如同君王的情感一般,冰冷而遥远,让她感到深深的失望与绝望。最后,她抬头仰望那浩瀚的星河,牛郎与织女在天河两侧遥遥相对,他们的故事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柔软。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宫妇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深刻地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银烛”、“冷画屏”、“凉如水”等意象,通过冷色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这些意象不仅强化了秋夜的寒意,也暗示了宫女内心的孤凄与凄凉。通感:“夜色凉如水”一句,将视觉上的“夜色”与触觉上的“凉”相联通,以触觉的寒凉感具象化夜色的清冷氛围,增强了诗句的立体感。用典:诗中化用牛郎织女的传说,借神话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宫女的情感与命运。这种用典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白描:全诗仅用“冷”、“扑”、“凉”、“卧”等动词与形容词勾勒场景,未直接抒情,却通过动作与环境传递出深沉的情感。这种白描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对比:诗人通过“银烛秋光冷画屏”与“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描绘,分别展现了室内与室外的环境差异。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秋夜的寒意,也暗示了宫女从室内走向室外的心理变化。秋夜的清冷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温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反衬出宫女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

3. 分段赏析

《秋夕》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那幽深静谧的宫廷一角,秋夜悄然降临,一抹微弱的银烛之光轻轻洒落在古朴的屏风之上,为其细腻繁复的图案镀上了一层寂寥而清冷的银辉。此刻,一位面容清秀却眼神空洞的宫女,正手持一柄精致细腻的轻罗小扇,在朦胧的夜色中,缓缓挥动,轻轻扑打着那些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动作,蕴含了无尽的深意。首先,它暗示了宫女所处环境的荒凉与凄清。在古人的传说中,萤火虫生于草丛冢间,象征着荒芜与遗忘。而在这本应繁华的宫廷庭院中,竟也有流萤飞舞,这无疑是对宫女生活境遇的一种无声控诉,透露出她内心的凄凉与无奈。其次,宫女扑萤的动作,宛如一幅定格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她无尽的寂寞与空虚。在这漫长的秋夜里,她无事可做,无人可依,只能借扑萤这一简单而又徒劳的动作,来排遣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孤独与苦闷。她一下一下地挥动着小扇,仿佛在试图驱散那如影随形的孤冷与寂寞,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因为她深知,真正的温暖与关怀,早已离她远去。再者,这柄轻罗小扇,更是一个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意象。它本是夏日里挥风取凉的必备之物,然而到了秋天,便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被闲置一旁。正如这宫女一般,她曾是宫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备受宠爱与关注,然而如今,却如同这被遗弃的秋扇,被遗忘在角落,无人问津。这柄小扇,不仅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更寄托了她对往昔繁华岁月的无尽怀念与哀愁。“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然而,那位孤寂的宫女却依然端坐于冰冷的石阶上,目光穿透深沉的夜色,仰望着天河两岸遥相呼应的牵牛星与织女星。这两颗星辰,承载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织女,天帝的孙女,为了爱情,毅然嫁给了凡间的牵牛,却因此被罚每年只能在七夕之夜,借由鹊桥与爱人相会一次。这个凄美的故事,自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便已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心中对于真挚爱情的永恒向往。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首句与第三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深宫秋夜的生动图景。银烛的微光映照在冷清的画屏之上,一个“冷”字,巧妙地将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幽深的宫廷之夜。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则通过比喻的手法,不仅描绘出夜色的清冷与幽深,更赋予其温度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石阶上透骨的寒意。第二句与第四句,诗人则将笔触转向那位孤寂的宫女,以含蓄而深邃的语言,勾勒出她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宫女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

4. 作品点评

《秋夕》以其精巧的构思、质朴流畅的语言以及蕴藉婉约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与结构的维度审视,全诗巧妙地将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灵动而深邃的美感,直击人心。诗中,描物写景的部分旨在为叙事抒情营造出一个浓郁而独特的氛围。而叙事抒情部分,则意在为描物写景赋予更深层次的意蕴。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两者在诗中相互衬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有意含蓄者,如《宫词》曰:“银烛秋光冷画屏……”。

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

# 小杜《秋夜》宫词云:“银烛秋光冷画屏……”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独言牛女,此所以见其为宫词也。

宋曾季貍《艇斋诗话》

# 此诗为宫中怨女作也。牵牛织女,一年一会,秦宫人望幸,至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卧看牵牛织女星”,隐然说一生不蒙幸,愿如牛女一夕之会,亦不可得。怨而不怒,真风人之诗。

清诗人、文学家贺贻孙《注解选唐诗》

# 吴逸一评:词亦浓丽,意却凄婉。末句玩“看”字。

明高棅《唐诗正声》

# 杨云:幽怨自见。郭云:小妆点,入诗余便为佳境。落句似浅。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冷然情致。“坐看”不若“卧看”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同弼为直接体。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吴昌祺曰:隽而小。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崔颢《七夕》后四句公:“长信秋深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此篇点化其意。次句再用团扇事,亦浑成无迹。

清何焯《三体唐诗评》

# 《苕溪渔隐》云:此诗断句极佳,意在言外,其幽怨之情不待明言而见也。敖清江云:落句即牛女会合之难,喻君臣际会之难。

清黄生《唐诗摘钞》

# 烛光屏冷,情之所由生也。扑萤以戏,写忧也。看牛女,羡之也。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亦即“参昴衾裯”之义。但古人兴意在前,此倒用于后。昔人感叹中犹带庆幸,故情辞悉露,此诗全写凄凉,反多含蓄。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细腻熨贴,善写秋夕家庭。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清蘅塘退士(孙洙)、徐兰英《唐诗三百首》

# 此宫中秋怨诗也,自初夜写至夜深,层层绘出,宛然为宫人作一幅幽怨图。

近现代吴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 为秋闺咏七夕情事。前三句写景极清丽,宛若静院夜凉,见伊人逸致。结句仅言坐看双星,凡离合悲欢之迹,不着毫端,而闺人心事,尽在举头坐看之中。

近现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亦闺情诗也。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会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见独处无郎之意。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下一篇:唐·刘禹锡《望洞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