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忽传收蓟北":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刚听到时眼泪沾满衣裳。
# 涕泪:此处专指眼泪。涕:眼泪。,初:刚刚。
"却看妻子愁何在":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妻子:妻子和孩子。,却看:回头看。
"漫卷诗书喜欲狂":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老夫想要纵酒高歌,
# 纵酒:纵情喝酒。,须:应当。,放歌:放声高歌。,日:一作“首”。
"青春作伴好还乡":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 还乡:返回故乡。,作伴:陪伴。,青春:指春天。
"即从巴峡穿巫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巴峡: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即:就。
"便下襄阳向洛阳":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 洛阳:今属河南省。,襄阳:在今湖北省。,便:就的意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叙写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事,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似突然而来的一阵喜讯春风,瞬间吹散了诗人心中因战乱长期积压的阴霾。“忽传”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捷报的突然性,让诗人毫无防备却又满心欢喜,为全诗奠定了喜悦的基调。而“初闻涕泪满衣裳”则是以情应景,诗人在听到消息的一刹那,情感如决堤之水般宣泄而出,泪水沾湿了衣裳,这看似悲伤的外在表现,实则是因为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写照,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得知胜利消息后的复杂心情。虚实结合:“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并没有实写自己如何还乡,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地名和连贯的动作,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想象中的归乡路线图。这种虚写的方式,让读者的思绪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飞扬,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渴望早日归乡的迫切心情。诗中的前半部分,如“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对现实的实写,是整个喜悦情绪产生的基础。诗人先交代了消息的来源和自己所在的地点,使读者了解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为后面的虚写做了铺垫。而后半部分的虚写又与前面的实写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直抒胸臆:整首诗的情感如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泻千里,毫无阻碍。从听到消息时的激动落泪,到为家人不再忧愁而欣慰,再到自己喜不自胜,最后想象着还乡的急切,每一种情感都是直接倾诉出来,没有迂回曲折的铺垫。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是多么强烈,如同火山喷发一般不可遏制。
3. 分段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先写家眷也一改愁容,喜形于色,再写自己草草地卷起诗书,无心再读。这极为反常的举动,恰当地反映了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想象回程,展望旅程的美好:“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地,“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路途遥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使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将诗人急于回到家乡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这首诗别具一格。诗人以畅快、热情的笔触,尽情抒发自己在听到捷报后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这首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明白如话,自然连贯,不但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听到捷报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还反映出他高超、娴熟的创作技巧。
上一篇: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下一篇:唐·杜牧《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