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tián
zhě
宿

朝代:唐作者:钱起浏览量:1
yóu
wàng
guī
kuàng
yǐn
lún
chù
zhuó
qīng
líng
quán
yuè
míng
néng
gèng
lián
chuí
lún
sǒu
jìng
ruò
shā
shàng
lùn
bái
yún
xīn
qiān
cāng
zhōu
zhōng
huǒ
jìn
kǒu
qiū
shān
shǔ
tàn
fēn
zhī
qín
shí
gèng
xiāng

译文

我独自漫游在这山水间,常常忘却归途,更何况正身处这隐逸避世的好地方。我在清澈的冷泉中洗发,月光皎洁,美得让人不忍离去。我更加喜爱那位垂钓的老者,静静坐着,仿佛沙洲上的一只白鹭,与世无争。我们一同谈论着超脱尘世的情怀,仿佛能跨越千里之遥,共赏那浩瀚江湖的无限乐趣。芦苇丛中野火已经熄灭,夜色退去,浦口边的秋山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望着那些因栖息而分散的鸟儿,我不禁感叹,不知何时还能再次与它们相遇。

逐句剖析

"独游屡忘归":我独自漫游在这山水间,常常忘却归途,

"况此隐沦处":更何况正身处这隐逸避世的好地方。

# 隐沦处:埋没沉沦之处,隐居之地。

"濯发清泠泉":我在清澈的冷泉中洗发,

# 濯:洗涤。

"月明不能去":月光皎洁,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更怜垂纶叟":我更加喜爱那位垂钓的老者,

# 垂纶:垂钓。传说姜太公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纶,钓丝。

"静若沙上鹭":静静坐着,仿佛沙洲上的一只白鹭,与世无争。

# 鹭:鸟名。体型高大瘦削,喙强直而尖,颈、足长,涉水觅食。

"一论白云心":我们一同谈论着超脱尘世的情怀,

"千里沧洲趣":仿佛能跨越千里之遥,共赏那浩瀚江湖的无限乐趣。

# 沧洲趣:隐士的乐趣。沧洲,滨水之地,古代称隐者所居的地方。沧:一作浪。

"芦中夜火尽":芦苇丛中野火已经熄灭,夜色退去,

"浦口秋山曙":浦口边的秋山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 浦口:小河入江之处。

"叹息分枝禽":望着那些因栖息而分散的鸟儿,我不禁感叹,

# 分枝禽:言禽鸟各栖一枝。

"何时更相遇":不知何时还能再次与它们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蓝田溪与渔者宿》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渔父为题材展现与隐居渔者同宿的独特场景。此作在同类题材中别出心裁,独具新意:前四句以细腻笔触勾勒蓝田溪的清幽静谧,中四句着力刻画渔翁淡泊宁静的胸襟,后四句则倾诉与渔翁共度一夜的温馨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全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意境明丽如画,读来令人心生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与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钱起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长于饯别应酬,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世人传诵。高仲武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代表作品有《题玉山村叟屋壁》《归雁》。今存有《钱考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担任蓝田尉期间。他独游蓝田溪时偶遇垂钓渔翁,目睹其隐逸生活不禁心生向往,遂与渔者同宿并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的前两句“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奠定情感基调,“独游”点出诗人惯于寄情山水,“况此”则通过递进强调渔者居所的独特吸引力。随后“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以细节化的景物描写(清泉、明月)烘托环境的清幽静谧,“濯发”动作既体现隐者的自在,又暗含诗人对洁净精神境界的向往,景物与心境交融,形成“清”“明”“静”的意境氛围。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六句聚焦渔者的居住环境。诗人漂泊途中行至蓝田溪渔者居所,顿觉此处正是自己追寻的理想之境。本就因"独游屡忘归"而沉醉山水,如今置身隐者栖息之地,更感身心契合、得其所哉。这里清泉潺潺流淌,明月高悬夜空,隐者生活悠然自在,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追求不谋而合,令其倍感心旷神怡。对蓝田溪的喜爱之情在诗中层层递进,"况此隐沦处"一句更将"忘归"之意推向顶点。诗人以清泉可濯发、明月堪留恋的细节,进一步烘托隐逸之地的美好,最终以"更怜垂纶叟"收束,自然引出与渔者同宿的期待。隐处之妙,在于"清""明""静"的意境交织,诗人借特有景物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图景。诗的中间四句铺陈与渔者共宿的意趣。诗人与渔者同宿,并非旅途无依的权宜之计,而是渴望在清夜长谈中寻觅知音。交谈间,渔夫超然物外的胸襟、畅游江湖的乐趣深深触动诗人,唤起其内心的向往。"白云心"化用陶渊明《归去来辞》意境,恰似柳宗元《渔翁》中"岩上无心云相逐"的隐者形象,暗喻渔夫的逍遥自在。二人同宿时纵论隐逸之道与遁世之乐,直至野火烧尽、东方既白,足见通宵煮茗长谈的融融之乐。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与渔者的惜别之情。诗人为离别之际如飞禽各栖枝头而叹息,不知何日能再相逢,惆怅之意溢于言表,将与渔者同宿的情感又推进一层。

3. 作品点评

在众多文学创作中,若要刻画相遇之人,创作者往往多着墨于渔者、樵者或耕者这类形象。然而,像钱起这般,细致描绘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经历的作品却实属少见。钱起别出心裁的创作方式,极大地强化了读者对于隐者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受。他以细腻笔触,生动展现了与渔者同宿的点滴,从那些不经意间吐露的投契与眷念之情里,我们得以窥探到诗人宽广的胸襟与独特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兴孤意淡,造语故入妙。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兴孤意淡,语脆而有骨。

明郭濬《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 悠远清拔,稍逼右丞便佳。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引明代吴逸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下一篇:唐·张继《春申君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