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jīng
nán
bié
jiàn
zhō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ǐ
使
jūn
gāo
jīn
liáo
luò
sān
nián
zuò
jiàn
zhōu
dàn
jiàn
wén
wēng
néng
huà
yān
zhī
guǎng
广
wèi
fēng
hóu
jīng
yàn
shuāng
péng
bìn
tiān
cāng
láng
diào
zhōu
róng
xiāng
féng
gèng
chūn
fēng
huí
shǒu
zhòng
xuān
lóu

译文

您的高尚品德超越了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我路经滟滪堆时两鬓已如蓬草般斑白,仰望天空,只见自己像在沧浪中飘荡的一只钓舟。在战乱年代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到那时,我在春风中回首遥望你所在的仲宣楼。

逐句剖析

"使君高义驱今古":您的高尚品德超越了古今,

# 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寥落三年坐剑州":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但见文翁能化俗":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

# 俗:一作“蜀”。,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焉知李广未封侯":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 李广:西汉名将。

"路经滟滪双蓬鬓":我路经滟滪堆时两鬓已如蓬草般斑白,

# 滟滪:即滟滪滩,在重庆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天入沧浪一钓舟":仰望天空,只见自己像在沧浪中飘荡的一只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在战乱年代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

"春风回首仲宣楼":到那时,我在春风中回首遥望你所在的仲宣楼。

# 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人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准备离蜀东行的时候,寄给故交李剑州的诗作。该诗既表达对李剑州政绩的赞美及未获重用的不平,又抒发自身身世之悲与离别之情。写作上,运用典故(文翁、李广),借景抒情,对比等手法。全诗脉络清晰,从感叹友人境遇自然过渡到自身,接着从离别之情延伸至对未来的展望。其行文脉络分明,一气呵成,开头与结尾精妙呼应,过渡自然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是杜甫所作。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当时杜甫准备离蜀东行。此前一年,杜甫到过剑州,与任剑州刺史的李剑州有过交往。李剑州是一位有才能却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杜甫有感于他的境遇,以及即将与友人分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了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不平以及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杜甫准备离蜀东行时,寄给故交李剑州的复杂情感。前四句着重写李剑州,以“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点明其高尚品德却仕途寥落,又用“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借文翁能教化风俗的典故赞扬李剑州的政绩,以李广未封侯来为他未获重用鸣不平。后四句写诗人自身,“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体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和两鬓斑白的沧桑,“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则表达了在战乱中与友人不知何时再相逢的惆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抒发了身世之悲和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运用文翁教化蜀地和李广未得封侯的典故。以文翁比李剑州,赞其政绩;借李广未封侯之事,为李剑州不被重用鸣不平,使表达更含蓄且具历史厚重感。对比:“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将文翁受重用得以施展才华与李广战功赫赫却未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剑州境遇的不公,强化了对其未被朝廷重用的惋惜与不平之情。借景抒情:“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通过描写路经滟滪堆时自身双鬓斑白,以及“天入沧浪”的浩渺与“一钓舟”的渺小孤独之景,抒发诗人漂泊的沧桑之感与身世之悲。虚实结合:实写“路经滟滪双蓬鬓”自身经历,虚写想象中“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未来重逢的场景,由实到虚,拓展意境,表达对未来相逢的期待与不确定的惆怅。

3. 分段赏析

首联“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诗人开篇对李剑州的高尚品德予以盛赞,“高义驱今古”突出其品德之卓绝,超越古今。“寥落三年”则笔锋一转,为李剑州在剑州任职三年却未获重用深感不平。“高义”与“寥落”形成鲜明对照,从这两个词衍生出对其品德的褒扬与对遭遇的惋惜两层情感,轻易唤起读者的共情,使其对李剑州的坎坷经历心生叹惋。颔联“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巧妙运用文翁治蜀和李广未封侯的典故。文翁成功教化蜀地民众,以之比喻李剑州在剑州的出色政绩;李广战功赫赫却未封侯,又与李剑州同姓。诗人别出心裁,在“文翁能化俗”前冠以“但见”,在“李广未封侯”前加上“焉知”。“但见”与“焉知”相互呼应,使诗句在节奏上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营造出动荡之感,犹如画龙点睛,赋予诗句鲜活的生命力。此外,诗人改造旧典,赋予新的内涵,将七言歌行中自由奔放、纵横捭阖的笔意融入严谨的律体,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颈联“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诗人从想象落笔,描绘自己“将赴荆南”途中的景象。“路经滟滪”描绘出瞿塘峡风涛的险恶,“天入沧浪”则展现出江汉水域烟波浩渺的壮阔。诗人通过“一钓舟”与浩瀚的“沧浪”、“双蓬鬓”与险峻的“滟滪”相互映衬,构建出强烈的视觉反差,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扁舟出峡图。表面上未直接倾诉迟暮飘零的凄凉,却于景物描写中将这种情感含蓄地融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尾联“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以“仲宣楼”指代诗人抵达荆南后的处境。王粲曾避难荆州,依附他人,诗人深知自己与王粲命运相似,到荆南后同样会托身无所。此时回望蜀中,思念故人,又想到战乱频仍,兵戈阻隔,再次相逢遥遥无期,内心顿时涌起四顾茫然、百感交集的情绪。诗人将个人身世的悲叹与离别的惆怅融为一体,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加深了情感的深度。

4. 作品点评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一诗脉络贯通,起结转折关合无痕,由写李剑州到写自己再回到李剑州,层次连贯,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此诗既具有磅礴飞动的气势,又与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体现出了“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杜甫的此类诗作,常常开篇突兀,起笔既刚劲又深沉,有统领全篇的气势。到第四句时,仿佛意尽言止,可五、六句却笔锋一转,另辟新境。但诗意并非一泄到底,结尾处迂回婉转,与开头呼应,使全诗气韵连贯、神思完足,情韵悠长,引人回味。杜甫七律独具特色,其诗全篇常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且这种气势与精密平整的诗律完美契合。正因如此,杜甫七律做“工而能化”,既严守格律,又不为格律所拘,这点在这首诗中可以体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四,寄李剑州;下四,将赴荆南。“能化蜀”,承剑州,此引太守事;“未封侯”,承流落,此用同姓人。申涵光曰:”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王、李七子,全学此等句法。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与古并驱(首二句下)。预道赴荆南之景,炼句字(“路经滟滪”二句下)。切荆南(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通体响亮,入后更胜。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写得景色苍茫(“天入沧浪”句下)。前半寄李剑州,先代为伤慰。五、六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只叙述点题,而语意文势,跌宕历落。三、四妙切,犹明七子所能。五、六造语奇警,则义山,放翁且难之,胜《送韩十四》五、六多矣。结句回转跌宕不穷。滟滪、沧浪,皆自夔入荆之路。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路经滟颀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李义山“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全学此种。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范曰:以“驱”字呼出“坐”字,见久而不起也。吴曰:代为不平而语转豁达(“使君高义”四句下)。吴曰:每于收束,极力萦回,以取风韵。又曰:章法、句法皆臻绝妙(“戌马相逢”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下一篇:唐·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