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万里辽水曲":辽东之地路途遥远,辽水曲曲折折难以横渡,
# 万里:形容道路遥远。
"古戍无城复无屋":战士们戍守的古城楼已经破旧不堪,早已没有城楼,城墙之上也早就没有房屋了。
# 古戍:指戍守的古城楼,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唐陶翰《新安江林》诗:“古戍悬渔网,空林露鸟巢。”宋韩琦《过故关》诗:“古戍馀荒堞,新耕入乱山。”明刘基《古戍》诗:“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诗:“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黄云盖地雪作山":那里气候异常寒冷,常常是黄云满天冰雪盖地,
# 盖地雪:一本缺此三字。
"不惜黄金买衣服":战士们身上的衣服真是难以御寒,如果有厚厚的暖和的衣服可以抵御这异地的寒冷,即使耗费掉万两黄金,又怎会吝惜呢。
# 买:一作贵。
"战回各自收弓箭":战争结束后战士们各自收回弓箭准备回家,
"正西回面家乡远":但遥望回家的路,唯觉遥远路漫漫。
"年年郡县送征人":年年郡县都有征人而来,
#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劲锐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唐苏拯《古塞下》诗:“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明高启《春日言怀》诗:“征人新战殁,饮恨沉黄泥。”陈毅《东征初抵高淳》诗:“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
"将与辽东作丘坂":将在这凄寒的辽东戍守征战,不知又有多少人牺牲于此。
"宁为草木乡中生":我宁愿生为草木,终生守候在家乡的土地上,
"有身不向辽东行":至死不往辽东这地方来。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也是一首反映边塞征战的叙事诗。诗歌展现了辽东地区绵延万里的荒寒战场与戍边环境,通过黄云覆雪、征人收弓、郡县输卒等场景的递进呈现,揭示了长期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消耗与异化,最终以“宁为草木”的决绝宣言,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求与反战倾向。
2. 分段赏析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两句以全景式笔触勾勒辽东的荒凉景象。“万里”以夸张手法极言地域之辽阔,辽水“曲”字则暗写征途艰险。古戍“无城无屋”的破败景象,既点明边塞防御工事的残破,又以空寂苍茫的环境为全诗奠定悲怆基调。诗人以空间上的广袤与建筑上的荒废形成对比,凸显戍边环境的艰苦与战事的长久消耗。“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两句聚焦自然环境的严酷。“黄云”暗喻沙尘遮天蔽日,“雪作山”以夸张比喻极言积雪之厚,天地间黄白交织的压抑色调中,士兵“不惜黄金”的细节更显震撼:黄金本象征财富与生命,此处却甘愿用以换取御寒衣物,既反衬出边地生存条件之恶劣,又以反常逻辑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摧折。诗人通过物质与生命的价值倒置,深化反战主题。“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两句以动作与视角的转换刻画征人心理。“收弓箭”的战后场景暗含疲惫与幸存者的短暂喘息,而“正西回面”的凝望动作,将“家乡远”的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隔阂。诗人以“正西”这一精确方位词,既呼应辽东位于中原以东的地理现实,又以方向上的背离强化征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战场与故乡的视觉张力中,个体命运的漂泊无依跃然纸上。“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两句以时间循环揭示战争本质。“年年”直指征役无休无止,“丘坂”(坟丘)的意象将个体死亡抽象为地貌特征,暗含对统治者漠视生命的批判。诗人以“送”与“作”的动词链条,将征兵仪式与死亡结局并置,揭示战争机器吞噬生命的残酷逻辑。此句以冷峻笔调撕开盛唐边功的荣耀表象,展现历史褶皱中的血色真相。“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两句以决绝语气完成反战宣言。诗人以“草木”与“有身”对比,将卑微却安宁的乡土生活置于血腥战场之上,形成价值观的彻底颠覆。“宁为”与“不向”的斩钉截铁,既是个体对战争的拒绝,亦是对和平的终极叩问。此句以悖论式选择(宁做无知草木,不做征战之人),将全诗悲愤推向高潮,成为中唐边塞诗中反战精神的标志性表达。
上一篇:唐·钱起《早夏》
下一篇:唐·刘禹锡《途中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