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澌冲泪眼":冰块顺流冲来,模糊了含泪的双眼,
"重叠自西来":它们层层叠叠从西边涌来。
"即夜寒应合":今夜寒冷想必会加剧,
"非春暖不开":这冰若没有春天的暖意,是不会消融的。
"岂无登陆计":难道没有登上陆地的办法,
"宜弃济川材":看来是该舍弃那能渡水的才能了。
"愿寄浮天外":只愿能寄身于高远的天际,
"高风万里回":等待高风在万里长空回旋归来。
唐代诗人
项斯(802?~846?),唐代诗人。字子迁,台州乐安(今浙江仙居)人。会昌四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的诗多为五律,风格近姚合、贾岛,诗风浅切自然,清婉流畅,与张籍诗风颇近。其存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另外部分诗作多描绘闲适清幽的隐逸生活,刻画乡间野景、山寺楼台,细腻逼真。偶尔亦关注社会现实,如诗作《送友人游河东》。项斯的诗作刻画工妙,构思精巧,时有俊句。著有《项斯诗集》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借“凌澌”“寒夜”等自然意象,描绘了冬末初春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羁旅黄州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愁绪以及进身无望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双关:“凌澌”“寒夜”既指春寒料峭的自然气候,又暗喻诗人科场受挫、仕途困顿的境遇,一语双关,深化了情感表达。虚实结合:“即夜寒应合,非春暖不开”,“即夜”写眼前实景的寒冷,“非春”则虚写春日暖意的遥远,虚实相映,抒发了诗人羁旅黄州时的孤寂之感与怀才不遇的愁绪。用典:“岂无登陆计,宜弃济川材”使用“济川材”典故,这个典故来源于《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原指能渡过大河的人才,后常用来比喻治国经世的栋梁之材。诗中“宜弃济川材”,是说自己这等“济川”之才的人却要被舍弃,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抱负难以施展的愤懑与不甘。
3. 分段赏析
首联“凌澌冲泪眼,重叠自西来”,以“凌澌”(流动的冰块)这一意象开篇,既写冬末春初冰河消融的实景,又借冰块“冲泪眼”,暗寓诗人面对科场困踬、仕途不顺时的悲戚。重叠而来的冰澌,如层层叠叠的失意,将萧瑟氛围与内心愁苦交织,起笔便奠定沉郁基调。颔联“即夜寒应合,非春暖不开”,对仗工稳且虚实相映。“即夜”写眼前寒夜将至的实景,“非春”则虚写春日暖意的遥远,既状自然气候的春寒料峭,又隐喻人生境遇的困顿难脱,如同寒冰需待春暖才化,诗人的理想与抱负也在现实的严寒中难以舒展,于平淡语言中藏深挚感慨。颈联“岂无登陆计,宜弃济川材”,巧用典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济川材”化用《尚书》中“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的典故,喻指治国经世之才,而“宜弃”二字,直接倾泻出诗人空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的愤懑。“登陆计”虽非明确用典,却与“济川材”形成对照,明明有寻求出路的想法,却只能无奈舍弃施展才能的机会,凸显怀才不遇的无奈。尾联“愿寄浮天外,高风万里回”,将情感推向极致。“寄浮天外”的向往,既是对眼前困顿的逃离之愿,也是怀才不遇、进身无望后的怅然寄托,看似超脱的表述中,藏着难以言说的愁苦,余味悠长。
上一篇:唐·项斯《古观》
下一篇:唐·崔橹《华清宫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