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晓烛前":清晨在烛火前停下车马送别,
"一语几潸然":一句话未说完已几度泪流满面。
# 潸然:流泪的样子。
"路去干戈日":友人要去往的路途正逢战乱之时,
# 干戈:指战争。
"乡遥饥馑年":家乡遥远又处在饥荒的年月。
# 饥馑: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
"湖波晴见雁":晴天的湖面上能看见大雁飞过,
"槐驿晚无蝉":傍晚的槐树下听不到蝉鸣。
"莫纵经时住":不要在那里长时间停留,
# 莫纵:不要任性。
"东南书信偏":东南方向的书信本就难以送达。
唐代诗人
项斯(802?~846?),唐代诗人。字子迁,台州乐安(今浙江仙居)人。会昌四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的诗多为五律,风格近姚合、贾岛,诗风浅切自然,清婉流畅,与张籍诗风颇近。其存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另外部分诗作多描绘闲适清幽的隐逸生活,刻画乡间野景、山寺楼台,细腻逼真。偶尔亦关注社会现实,如诗作《送友人游河东》。项斯的诗作刻画工妙,构思精巧,时有俊句。著有《项斯诗集》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描绘了清晨送别友人的场景,预想友人前路的战乱与家乡的饥馑,叮嘱友人勿久留以免书信难通,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莫纵经时住”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劝诫场景,在质朴白描中透露出对友人生计安危的深切挂怀,不加雕琢渲染,却于平实中见深情。情景交融:“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两句想象到了秋天,看见湖中大雁时,诗人就会想起客居北方的友人,盼望他能早归;同时遥想友人也会在深秋思念家乡的亲友。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在送别时就期盼友人早日归来,情感表达真挚动人。想象:“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两句,前句是诗人所在南方的景致,后句是友人旅居北方的景致,诗人通过想象两地的不同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首联“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描绘出天刚蒙蒙亮时的离别场景:载着彻夜话别的远行人的车辆已在门外等候,想说一句道别之语,却忍不住多次哽咽落泪。挚友间的远别满是伤感,展现出“行子肠断”“居人愁卧”那般令人黯然销魂的画面。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临别瞬间的凄切神情,尽显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这两句紧扣题意、贴合情感,为整首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颔联“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是对友人旅途艰难的预想。当时正值战乱频繁、连年饥荒的年代,友人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告别亲友前往河东。诗人想到他一路上定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不禁为他担忧不安。由此也能推测,友人此次“游河东”,实则可能是迫于某些原因而不得不为之。结合“一语几潸然”这句,我们便能理解,如此悲切的情绪,除了难舍的友情,还包含着对战乱的忧伤。这两句不仅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体贴与深情,更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以及人们在动乱中的痛苦生活。将个人的惜别之情与时代的忧患相结合,情感沉郁,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诗人伤时悯世的热忱。颈联“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通过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上句描绘诗人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沼,秋天时大雁南飞,会栖息在湖沼边。下句则写友人旅居的北方,唐代的官署、驿站、道路旁多种植槐树,有“官槐”“行槐”之说。蝉在夏秋时节出现,以树汁为食,“无蝉”表明已是深秋。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秋天,在晴朗的日子里看见湖中大雁时,诗人会想起客居北方的友人,盼望他能像大雁一样及时南归;同时遥想友人在旅舍度过清冷寂寥的深秋,也必定会思念家乡的亲友。这一联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在送别时就期盼友人早日归来,情感表达委婉而深切,真挚动人。尾联“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两句,“莫纵经时住”承接前联的诗意,反复叮嘱友人不要在河东久留。“莫纵”有不要任性的意思,这句流露出诗人担心友人在外久居的焦虑,这种直白的话语,是挚友间纯真感情的体现。结句“东南书信偏”才道出盼望友人早归的原因,东南地区地处偏远,书信难以送达,实在让人牵挂不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纯朴、感情真挚,从惜别开始,中间夹叙对友人的担忧、想念,最后以盼望早归作结,一意贯注,连贯了感情的表达。全诗不论叙事、抒情还是造境,近乎纯白描,风格清新,情味隽永,是一首耐人吟咏的好诗。
上一篇:唐·李商隐《所居》
下一篇:唐·薛能《牡丹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