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chán

朝代:唐作者:项斯浏览量:1
dòng
jīng
shén
shēng
shēng
duàn
yún
zuò
lái
tóng
tīng
zhě
shì
wèi
guī
rén
zhào
sān
xiāng
làng
dān
chē
èr
shǔ
chén
shāng
qiū
yǒu
qiān
niàn
yīn
xún

译文

树叶颤动,又一次惊动我的心神,鸣声断断续续却均匀悲切。同坐聆听秋蝉之人,都是漂泊未归的游子。一舟漂泊三湘浪涛间,单车跋涉蜀地风尘。感伤秋意,各有不同时日,千般愁绪皆因循拖延未归而起。

逐句剖析

"动叶复惊神":树叶颤动,又一次惊动我的心神,

"声声断续匀":鸣声断断续续却均匀悲切。

"坐来同听者":同坐聆听秋蝉之人,

"俱是未归人":都是漂泊未归的游子。

"一棹三湘浪":一舟漂泊三湘浪涛间,

"单车二蜀尘":单车跋涉蜀地风尘。

"伤秋各有日":感伤秋意,各有不同时日,

"千可念因循":千般愁绪皆因循拖延未归而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蝉》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五言律诗,属咏物题材。诗人借秋日闻蝉之景,由蝉声触发羁旅之思。首联以叶动蝉鸣引出心神不宁,颔联点明“同听者皆未归人”的漂泊身份,颈联以“一棹三湘”“单车二蜀”的虚写勾勒归程艰难,尾联感慨“伤秋各有日”却“因循”难遣的怅惘。全诗语言凝练,景中含情,通过“蝉”这一传统咏物意象,将个人漂泊之痛与秋日伤怀熔铸一体,情感深沉而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项斯(802?~846?),唐代诗人。字子迁,台州乐安(今浙江仙居)人。会昌四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的诗多为五律,风格近姚合、贾岛,诗风浅切自然,清婉流畅,与张籍诗风颇近。其存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另外部分诗作多描绘闲适清幽的隐逸生活,刻画乡间野景、山寺楼台,细腻逼真。偶尔亦关注社会现实,如诗作《送友人游河东》。项斯的诗作刻画工妙,构思精巧,时有俊句。著有《项斯诗集》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诗人以秋日蝉鸣为引,通过“动叶”“断续”等动态意象刻画蝉声特征,描绘蝉鸣与游子的羁旅生活,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归乡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首联“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以蝉鸣“动叶”的动态细节、“断续匀”的声音,勾勒出秋日蝉鸣的清寂氛围。颔联“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由景及人,将“蝉鸣”之景与“未归人”的身份直接关联。蝉声本无悲喜,但因听者是“未归”的游子,蝉鸣触发乡愁,“同听者”的情感共鸣,更强化了“羁旅”这一共同处境的孤独感,景与情在此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以蝉声起笔。“动叶”写蝉鸣轻颤树叶,细节生动;“惊神”则直述蝉声突入耳际,搅动人心。“声声断续匀”进一步刻画蝉声特点:时断时续却节奏均匀,既写出秋蝉鸣叫的自然状态,也暗含时光缓慢流逝的微妙感受,为后文抒情铺垫。颔联“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由蝉声转向人物。“同听者”点明诗人与同伴共处,“俱是未归人”则直抒漂泊之境。蝉声本是寻常秋景,却因“未归”的身份,触发乡愁,二人静坐听蝉的画面里,藏着漂泊无依的孤寂。颈联“一棹三湘浪,单车二蜀尘”展开具体回忆。“一棹”代指行舟,“三湘浪”写泛舟湖南水乡的经历;“单车”指独行的车马,“二蜀尘”忆入蜀奔波的风尘。两句以“一棹”“单车”的简笔意象,勾勒出两人各自漂泊的轨迹,“三湘”“二蜀”的地名更添地域遥远之感,将“未归”化为具体的漂泊记忆。尾联“伤秋各有日,千可念因循”收束全诗。“伤秋”点出季节引发的愁绪,“各有日”说明二人虽同处秋景,却各有各的伤怀往事;“千可念因循”则感慨万千思绪因循旧习、难以排遣,想借秋景抒怀,却只能任愁绪在重复中累积。全诗以蝉声起,以“因循”结,将漂泊之苦、思乡之切与人生无奈熔于一炉,语言质朴却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得仁《长信宫》

下一篇:唐·温庭筠《湘宫人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