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yǐng
zhōu
bái
xuě
ló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ái
xuě
lóu
zhōng
wàng
xiāng
qīng
shān
shuǐ
máng
máng
zhāo
lái
kǒu
féng
jīng
shǐ
使
shuō
dào
yān
chén
jìn
luò
yáng

译文

站在郢州白雪楼上远望故乡,只见青山连绵起伏,江水茫茫无际。清晨在渡口遇见从京城来的使者,他说战火已经逼近洛阳城。

逐句剖析

"白雪楼中一望乡":站在郢州白雪楼上远望故乡,

# 白雪楼:在郢州城西。

"青山蔟蔟水茫茫":只见青山连绵起伏,江水茫茫无际。

# 青山:指武陵山。

"朝来渡口逢京使":清晨在渡口遇见从京城来的使者,

# 京使:从京城来的使者。

"说道烟尘近洛阳":他说战火已经逼近洛阳城。

# 说道烟尘近洛阳:作者原注:“时淮西寇未平。”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代,抗拒朝廷,唐宪宗下令讨伐,但相持不下。烟尘:指战争。洛阳:唐代的东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郢州白雪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绝句。此诗以登楼远眺为背景,通过“青山蔟蔟水茫茫”的壮阔景象与“烟尘近洛阳”的现实危机,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国事的忧虑。诗的前两句以“白雪楼”为视角,借山水苍茫暗喻人生漂泊;后两句通过“渡口逢京使”的叙事,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动荡相联结,虚实相生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不安。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运用借景抒情与以小见大的手法,既体现了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特征,又以“烟尘近洛阳”的历史真实感引发后世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秋天,白居易遭贬前往江西。彼时,蔡州军阀吴元济公然举兵反叛朝廷,唐宪宗调遣军队全力征讨,战事如火如荼。白居易途径郢州,登上白雪楼,国家的动荡、个人的遭际,诸多感慨纷至沓来,遂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郢州白雪楼》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行旅诗。此诗通过描绘登楼所见的“青山蔟蔟水茫茫”的苍茫景象,以及“渡口逢京使”的叙事细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国事的忧虑。诗中“烟尘近洛阳”一句,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动荡时局,将个人漂泊的乡愁与时代的危机相融合。全诗以“登楼”为线索,借山水意象与现实事件的结合,既展现了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又深化了中唐诗歌中“家国情怀”的主题内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蔟蔟水茫茫”,诗人登上白雪楼远望故乡,看到连绵的青山和茫茫的江水,通过描写这一苍茫的自然景色,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乡之苦。以小见大:“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诗人在渡口遇到来自京城的使者,通过使者口中“烟尘近洛阳”这一简短的信息,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从个人的经历和听到的消息,展现出时代的危机和国家的忧患,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虚实结合:“青山蔟蔟水茫茫”是实写诗人登楼所见的眼前之景,是实实在在的景象;而“说道烟尘近洛阳”则是虚写,是诗人从京使那里听到的关于洛阳的消息,是想象中的场景。虚实结合,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开门见山:首句“白雪楼中一望乡”,诗人开篇直接表明自己身处白雪楼中,目的是遥望故乡,毫不隐晦地引出主题,让读者迅速了解诗歌的核心——思乡,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简洁而有力地将读者带入到诗人的情感氛围之中。

3. 分段赏析

《登郢州白雪楼》这首绝句,开篇首句便径直点明所处之地为郢州白雪楼,紧接着道出登楼后的举动——望乡。登高望远以寄思乡之情,向来是文人墨客钟爱的表达方式,白居易在此绝句中同样如此,借这寻常之举抒发内心浓烈的念乡情怀。诗人登高极目望乡,然而故乡并未映入眼帘,唯有连绵层叠的青山与茫茫无际的流水。山环水绕,本是开阔清远之景,可在满怀思乡之情的诗人眼中,却仿佛成为阻碍视线、隔断与故乡联系的屏障。绝句中第二句,作者以“簇簇”形容“青山”,别具匠心。“簇”通常用于描绘林木丛生之态,此处却用来展现青山的繁多,不禁让人将植物簇拥聚集的模样与诗中的青山意象相联系,从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望乡人视野里,青山连绵、层层叠叠、无尽延伸的画面。值得留意的是,相较于林木,山本就高大雄伟,而“簇簇”一词的运用,从侧面暗示出诗人所登的白雪楼地势颇高。即便身处如此高处远眺,入目的却唯有连绵山水,故乡依旧遥不可及。这种看似不太协调的词语搭配,初看有些怪异,可细细品味,便能深切体会到望乡者心中那如渊似海的乡愁。在登楼当日清晨,诗人于渡口邂逅自京城而来的使者。使者带来的消息——“烟尘近洛阳”,让诗人心情沉重。绝句末作者曾提及,创作此绝句之际,淮西战乱尚未平息,因而此处的“烟尘”无疑指代战乱烽火。当时吴元济叛乱,战事主要集中在河南一带,而洛阳正位于河南境内。此句表明在河南的动荡局势下,洛阳的安宁已岌岌可危。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其本人则出生于河南新郑。诗的首句出现“望乡”一词,那么此处的“乡”究竟所指何地呢?白居易曾自述“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旧唐书・白居易传》),这里的“关东”大致指函谷关以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从诗中对洛阳战况的关注以及文末提及“时淮西寇未平”——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吴元济在河南拥兵自重、妄图叛乱一事来看,结合史料与全绝句的关注点,此处的“乡”应指河南地区。绝句的末句特意强调战火烧近洛阳,而白居易晚年在洛阳购置宅第,与当地香山寺僧人结社往来频繁,还自号“香山居士”,甚至嘱咐家人将自己葬于香山寺。种种行为都表明,白居易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情感。此刻,无论是洛阳,还是整个河南,都深陷战火的威胁之中。由此可见,诗人登高望乡时的心境,已远非单纯的思乡那般简单。京城使者带来的消息、诗末的附言,以及诗人对河南战事的密切关注,无不透露出他对身处战火中的故乡的深切担忧。这种情感,不仅是对故乡的眷恋,更是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关切,让这首绝句的内涵更为深沉厚重。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此首登楼望乡之诗,蕴含着思乡与忧乡两种真挚情感。短短四句,仅二十八字,通篇未着“思念”与“担忧”字眼,却以质朴如日常话语般的诗句,将个人复杂情绪,不着痕迹地悄然融入看似波澜不惊的情感表达里。这般细腻的情感,并非一目了然,而是需要读者沉下心来,深入诗作内容,如抽丝剥茧般细细品味、用心揣摩,方能渐渐领略其中深意,感受诗人隐匿于诗中的深沉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咏省壁画鹤》

下一篇:唐·李密《淮阳感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