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shàng

朝代:唐作者:崔道融浏览量:2
gāo
tián
bái
suō
bàn
gēng
rén
niú
jìn
dōng
fāng
shū
wèi
míng

译文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逐句剖析

"雨足高田白":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

# 白:白茫茫。,高田:山上的旱田。,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披蓑半夜耕":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 披蓑:披着草衣。蓑,蓑衣。

"人牛力俱尽":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

# 俱:都。

"东方殊未明":天还远远未亮呢。

# 未明:天不亮。,殊:尤,还,简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仅二十字,却完整勾勒出春雨滂沱的深夜里,农人披蓑抢耕、人牛力竭仍彻夜劳作的画面:首句以视觉描写点明雨水浸透田垄的客观环境,次句定格农人冒雨劳作的剪影,后两句通过时间与体力的双重极限对比,揭示农业社会中原始耕作的艰辛本质。此诗语言清新明快以及形象生动。表现出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现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崔道融(?~907?),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避唐末动乱,携母亲寓居永嘉,曾为永嘉令,累官右补阙。后又避乱入闽,依闽王王审知,为其上客。其诗作流传不多,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尤工五绝,诗语意精妙。辛文房评其绝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西施滩》。有《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身处乡下,在一个雨夜里,偶然看到一位老农冒雨劳作的情景,不由得联想到了大量的劳动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悯农的诗。全诗描写了春雨滂沱的深夜里,农人披蓑抢耕、人牛力竭仍彻夜劳作的场景,既展现了农业社会原始耕作的艰辛本质,又暗含对剥削制度的无声控诉,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悲悯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后两句通过将“力俱尽”与“殊未明”进行明确的比较,揭示了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疲惫的辛勤劳作生活。白描:“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这两句以纯粹的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勾勒出农民冒雨耕作的场景。首句通过“雨足”“高田白”的视觉描写,既点明春雨丰沛的自然条件,又暗示积水成涝的农田环境,为下文劳作之艰埋下伏笔;次句则以动态画面定格农人披蓑冒雨、深夜耕田的剪影,语言平实却极具画面感。两句共同构成一幅简洁而凝重的劳动图景,既无夸张渲染,亦无情感直露,却通过客观呈现“雨夜耕作”这一典型场景,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农民在恶劣自然条件下劳作的艰辛

3. 分段赏析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前两句写久旱逢甘霖,晚上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点出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很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两个字,不仅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还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以及辛劳,为下文作出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这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即使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此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写来表现的,它选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

4. 作品点评

此诗纯用白描手法,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写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篇写水田上所见。描绘了农民夜间,冒雨春耕的情景,反映农事的艰辛。

原浙江大学教授、诗词名家毛谷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春江》

下一篇:唐·杜荀鹤《泾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