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微雨里":楚江笼罩在蒙蒙微雨里,
#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建业暮钟时":建业城正敲响暮时之钟。
# 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
"漠漠帆来重":江面水汽迷蒙,被打湿的船帆显得沉重,
# 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
"冥冥鸟去迟":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
# 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海门深不见":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
#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浦树远含滋":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浦:近岸的水面。
"相送情无限":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
"沾襟比散丝":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 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通过暮雨江景的细腻描摹,展现了楚江烟雨与建业钟声交织的送别场景,借"帆重""鸟迟""海门""浦树"等意象写出了天地苍茫的离愁意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反衬:乐景衬哀情,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
3. 分段赏析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以“雨”“暮”双点题旨,既点明送别地点与时间,又以“楚江”的辽阔与“建业”的具体方位形成空间张力,而“微雨里”的“里”字更将诗人伫立江边的形象融入雨幕,暗含离愁的绵密。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以“漠漠”“冥冥”叠字渲染雨雾朦胧的视觉感,“帆重”“鸟迟”则通过触觉与动态描写,将雨势的绵密与离别的沉重具象化——帆因湿重而难行,鸟因羽湿而缓飞,看似写景,实则暗喻诗人目送友人渐行渐远时内心的滞重与不舍。颈联“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进一步拓展空间纵深感,“深不见”的江海与“远含滋”的浦树形成虚实对照,既暗示友人航程的渺远,又以“滋”字赋予雨后草木的湿润以生命感,使画面在苍茫中透出生机,反衬出离别的怅惘。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由景及情,以“散丝”喻泪,将抽象的情感具象为与暮雨交融的雨丝,既呼应首联的“微雨”,又以“比”字实现情与景的浑然合一,最终在“沾襟”的具象动作中完成情感的喷涌。全诗四联环环相扣,从环境铺陈到意象深化,再至情感迸发,始终以“暮雨”为情感载体,将送别之情的缠绵与天地间的苍茫融为一体,
4. 作品点评
在情感达到高潮时,尾联陡然打破含蓄基调,以直白笔触直抒胸臆。结句巧用"比"字将离人泪与空中雨丝交融,形成"泪雨交织"的意象叠加。这种情景交融手法既强化了情感的具象表达,又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性温度,正如诗论家所言"情与景会,意与境谐"。全篇以"微雨"破题,终章以"散丝"收束,形成"雨丝—泪珠"的意象闭环,四联脉络如春蚕吐丝般连绵相续,最终织就浑然天成的抒情画卷。
# 唐人诗用“迟”字皆得意。……韦苏州《细雨》诗:“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亦佳句。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起甚佳,余复称是。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 三四绝妙,天下诵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梁简文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虽有所祖,然青愈于蓝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
# 通首无一语松放“暮雨”,此又以细切见精神者,韦苏州之不可方物如此。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冲淡夷犹,读之令人神往。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双起点题(首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查慎行:三四与老杜“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各尽其妙。纪昀:净细。
现代方回、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李世民《赐萧瑀》
下一篇:唐·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