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
# 劲草:强劲有力的草。,疾风:大而急的风。
"板荡识诚臣":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 板荡识:一作昏日辨。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安识义":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
# 安:一作宁。,勇夫:有胆量的人。
"智者必怀仁":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 智者:有见识的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全诗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结合,以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赞颂了萧瑀的品格与功绩,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兼具政治智慧与人生启示。
2. 写作手法
引用:“板荡识诚臣”中“板荡”引用《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板》、《荡》二诗的名称,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诗人在这里用来代指政局变乱。比喻:“疾风知劲草”,将在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比作“疾风”,把意志坚强、忠诚可靠的人比作“劲草”。用这一现象,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像萧瑀这样意志坚强、忠诚可靠的人。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原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对王霸的赞誉,原指乱世中方显忠臣本色。后世用来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或事物的真正品质和坚强意志,李世民用此赞美萧瑀。此句不仅赞其气节,更暗含对君臣共历患难的深层认同。次句的“板荡”典出《诗经·大雅·板》、《大雅·荡》,原讽周厉王暴政,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李世民借“板荡”暗指玄武门之变前后的政局剧变,强调萧瑀在李渊欲惩处己身时力谏保全的胆识,以及变局中始终匡扶社稷的立场。后两句从“识人”转向“用人”,继续盛赞萧瑀。“勇夫安识义”批判匹夫之勇的局限性。李世民以萧瑀为例,指出其虽刚直敢谏,但行事并非仅凭血气之勇,而是基于社稷大义。“智者必怀仁”强调智慧与仁德的统一。萧瑀虽性情刚烈,却能在贞观年间调和太子与朝臣矛盾,以“特进”身份参政时仍恪尽职守,体现其“智”中蕴含的治国仁心。两句通过否定与肯定的对比,既肯定萧瑀超越武夫的格局,又点明“仁”为治世根基,呼应“仁政”思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它用浅显的语言,凝练笔法,形象深刻的揭示“智、勇、仁、义”的辩证关系,精准概括了复杂环境对人性本质的考验机制,既可用于人才鉴别,亦可为自我成长提供方法论参照。“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已成经典隐喻,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 全诗简劲精辟,境界宏大。前两句描写看似寻常,却是从长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中提炼出的宝贵人生经验,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格言;后两句议论高远,显示出推仁天下的雄伟气魄。
不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审张剑
上一篇:唐·张敬忠《边词》
下一篇: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