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罗邺浏览量:1
tiān
xīn
yàn
tīng
zhōu
hóng
liǎo
huā
kāi
shuǐ
guó
chóu
xiǎng
yuán
jīn
yuè
rén
xiāng
zài
jiāng
lóu
zǎo
bēi​​
shuāng
guò
shù
lóu
yòu
suí
hán
xià
tīng
zhōu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duō
bié
rěn
bào
nián
nián
liǎng
chóu

译文

傍晚时分,新雁在汀洲上飞起,红色的蓼花在水边开放,引发了水乡之人的愁绪。想到故乡的今夜明月下,有几个人在江楼上互相思念呢。大雁早早地背负着边塞的寒霜飞过戍楼,又随着寒冷的日光飞下汀洲。江南江北有许多离别的人,怎能忍受年年两地相思的愁绪。

逐句剖析

"暮天新雁起汀洲":傍晚时分,新雁在汀洲上飞起,

"红蓼花疏水国愁":红色的蓼花在水边开放,引发了水乡之人的愁绪。

# 疏:一作开。

"想得故园今夜月":想到故乡的今夜明月下,

"几人相忆在江楼":有几个人在江楼上互相思念呢。

"早背胡霜过戍楼":大雁早早地背负着边塞的寒霜飞过戍楼,

"又随寒日下汀洲":又随着寒冷的日光飞下汀洲。

"江南江北多离别":江南江北有许多离别的人,

"忍报年年两地愁":怎能忍受年年两地相思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雁二首》是唐代罗邺创作的诗。这两首诗以雁为主题,借雁抒情。第一首诗中,暮天里新雁在汀洲飞起,红蓼花开,本是平常的秋景,却引发了“水国愁”。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故乡,想象故乡今夜明月下,不知有几人在江楼相忆,将个人的愁绪与思乡之情相融合。第二首诗里,雁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描绘出雁的迁徙轨迹,而“江南江北多离别”点明人间离别之多,雁仿佛也忍心年年传递两地愁思,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罗邺(825?~893?),唐代诗人。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出身于盐铁小吏之家,累举进士不第。少时随父寓居池州,大中年间寓居长安。罗邺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明代有人将其置于“三罗”之首。其擅长七言律诗,多感怀怨愤之作,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辑有《罗邺诗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开篇描绘了一幅暮秋傍晚的画面,新雁在汀洲上飞起,红色的蓼花在水边盛开。“暮天”点明时间,给人一种日暮黄昏的惆怅感。“新雁”是画面的主角,它的出现打破了平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汀洲”则是地点,为整个画面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空间。“红蓼花”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的红色在暮秋中显得格外醒目,与诗人的愁绪相呼应,“水国愁”直接点明了这种愁绪与水国的环境相关,将景物与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这两句由眼前之景转向对故乡的思念。“想得”一词表明这是诗人的想象,他想象着故乡今夜明月下的情景。“故园”是故乡的意思,是诗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今夜月”点明了时间和意象,明月常常是引发思乡之情的媒介。“几人相忆在江楼”则是诗人进一步的想象,在故乡的江楼上,不知有几人在思念着自己,这种相互的思念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个人的思乡之情扩展到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这两句描写了雁的迁徙过程。“早背胡霜”表明雁很早就背负着边塞的寒霜起飞,“胡霜”点明了边塞的环境,寒冷而艰苦。“过戍楼”则体现了雁飞行的路线,经过了戍楼,戍楼是边塞的防御建筑,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又随寒日下汀洲”继续描写雁的飞行,“又”字体现了这种迁徙的连续性,“寒日”再次强调了环境的寒冷,“下汀洲”则表明雁飞到了汀洲这个地方,整个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雁的迁徙轨迹,同时也暗示了雁在迁徙过程中的艰辛。“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这两句深化了诗中的离别之情。“江南江北”指代了广阔的空间,说明在很大的范围内都有离别之事发生。“多离别”三个字直接点明了主题中的离别,“多”字强调了离别的普遍性。“忍报年年两地愁”则是诗人的感慨,雁年年往返于江南江北,就像传递着两地之间的愁思,但诗人觉得雁“忍报”这种愁思,仿佛雁也不忍心传递这年年不断的离别之愁,这里将雁拟人化,赋予了雁以情感,更加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汝询曰:已闻雁而思故园,安知故园之人不对月而思我?以景唤情,更是一法;终不离《陟屺》诗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不言己思乡,却写人思己,与《陟岵》诗不写己思父母兄弟,而写父母兄弟念己,同一机杼。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二首》

下一篇:唐·李世民《咏饮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