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2
zǎo
nóng
tián
shēn
shǔ
dào
chū
mén
wèi
chàng
guò
pín
shù
yáo
cáng
diàn
quán
shēng
àn
bàng
yín
sān
shí
chéng
yuè
shàng
guī

译文

早晨有雾浓度在下雨,稻田深处麦穗沉重低沉。出门时鸡还没有唱,过客的马一直嘶叫。树色遥远像收藏店,泉水黑暗沿着畦。独自吟唱了三十里路,城上的月色还如玉。

逐句剖析

"早雾浓于雨":早晨有雾浓度在下雨,

"田深黍稻低":稻田深处麦穗沉重低沉。

"出门鸡未唱":出门时鸡还没有唱,

"过客马频嘶":过客的马一直嘶叫。

"树色遥藏店":树色遥远像收藏店,

"泉声暗傍畦":泉水黑暗沿着畦。

"独吟三十里":独自吟唱了三十里路,

# 独吟:独自吟唱。

"城月尚如珪":城上的月色还如玉。

# 珪:古玉器名,上端三角形,下端正方。至于月为何与此器相似至今未解。一作“圭”,即言月色如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发》是唐代诗人韦庄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全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晨赶考的场景。“早雾浓于雨”两句,如实描绘出当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出门鸡未唱”两句,先以通俗的口语点明主题,接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出发极早,天色尚且昏暗,路上的行人彼此看不清面容,只能不时听到马儿的嘶鸣声从身旁掠过。在唐代,这种早起赶路奔赴前程的心态十分普遍。对于那些漂泊江湖、苦苦追求功名的人来说,尽管多年努力仍可能毫无收获,但他们依然不辞辛劳,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执着地追逐自己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城月尚如珪”以“珪”喻残月“珪”为古代玉器,形制上圆下方。诗人将清晨仍悬挂天际的残月比作“圭”,通过具体物象的比喻,生动勾勒出弯月的形状,既贴合“早行”的时间背景,又以古雅的意象增添诗境的清冷感,暗示行程之久(从夜至晨)。正衬:“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诗人以清冷月光正衬早行之早,即便已独行三十里,城头明月仍如玉圭般高悬天际,月光愈皎洁愈显夜色未褪、晨光未至的孤寂。既强化了“早发”的题眼,又点明诗人羁旅中的坚守,使早行之艰辛与孤傲心境浑然相融。

2. 分段赏析

首联:“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开篇描绘出清晨的朦胧景象。浓雾弥漫,甚至比雨还要厚重,给人一种湿漉漉、沉甸甸的感觉。田野广阔,黍稻在雾气中显得低垂,仿佛被晨雾压弯了腰,展现出一种宁静而质朴的田园氛围。颔联:“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诗人出门时,天色尚早,连鸡都还未啼叫,足见其出行之早。而过往的行人和马匹已经络绎不绝,马儿的嘶鸣声在寂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清晰。这一联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鸡未唱”的静谧衬托出“马频嘶”的生机,生动地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旅途的匆忙。颈联:“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诗人继续前行,远处的树色与店铺相掩映,若隐若现,增添了一份朦胧之美。而泉水潺潺,沿着田间小路流淌,发出细微的声响。这一联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描绘出一幅清新而宁静的田园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以白描勾勒早行图景,“如珪”二字以玉器喻残月,精准描摹弯月形状。“城月尚如珪”以皎洁月色反衬早行之久,行三十里而月色未褪,足见出发之早;而“独吟”并非孤寂悲叹,实为诗人独行时的自我抒怀:途中有马嘶相伴、泉声入耳,更有雾中树影、畦边泉流等景致随行,“独”字侧重早行途中人迹罕至的清净,而非孤独寂寥。当“鸡未唱”的晨雾与“马频嘶”交织,当“泉声暗傍畦”的幽响与“独吟”的声韵共鸣,诗人笔下的早行更似一场与自然对话的惬意旅程,月色如珪的清辉并非清冷背景,而是笼罩山河的温柔陪伴,恰与“独吟”的自在形成呼应,展现出早行途中物我相融的静谧之境,而非沉郁的孤独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隆基《送胡真师还西山》

下一篇: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