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tíng
liǔ

朝代:唐作者:戴叔伦浏览量:1
zhuó
zhuó
cháng
tíng
liǔ
yīn
lián
shuǐ
liú
cuō
jīn
yān
niǎo
cuì
róu
sòng
tiān
xīn
hèn
tīng
yīng
jiù
yóu
zèng
xíng
duō
zhé
dào
shēn
qiū

译文

那长亭边的柳树长得光洁茂盛,树荫一直连接着灞水向前流淌。​细雨像在搓揉着细细的金色柳条,烟雾缭绕中翠绿的柳丝显得轻柔。​送别客人时,这柳树更增添了新的愁绪,听着黄莺鸣叫,又让人回忆起昔日的游玩时光。​人们送别时常常会折取柳枝相赠,柳树的枝条哪里能保留到深秋呢。

逐句剖析

"濯濯长亭柳":那长亭边的柳树长得光洁茂盛,

"阴连灞水流":树荫一直连接着灞水向前流淌。​

"雨搓金缕细":细雨像在搓揉着细细的金色柳条,

"烟袅翠丝柔":烟雾缭绕中翠绿的柳丝显得轻柔。​

"送客添新恨":送别客人时,这柳树更增添了新的愁绪,

"听莺忆旧游":听着黄莺鸣叫,又让人回忆起昔日的游玩时光。​

"赠行多折取":人们送别时常常会折取柳枝相赠,

"那得到深秋":柳树的枝条哪里能保留到深秋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长亭柳》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为送别诗。诗歌以柳为核心意象,描绘了长亭柳的柔美姿态,借柳树抒发送别时的离愁别绪,体现了唐代折柳赠别的传统,末句暗含离别惆怅与时光易逝之感。诗中运用以柳寓情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等句尤为精妙。该诗入选《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三,其名句还被用于现代西安市柳翠路的命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赋得长亭柳》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当时,灞桥是长安著名的送别之地,而折柳赠别是自秦汉以来流传的传统。诗人身处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见长亭柳常与送别场景相连,有感于送别时的离愁别绪,便创作了这首诗,其情感与同期作品《堤上柳》中“闺妾断肠时”的离别之悲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借“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等意象展现柳树的柔美之态,通过“送客添新恨”“赠行多折取”等表达送别时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体现了唐代折柳赠别的文化传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将送别场景与内心的“新恨”“旧游”回忆相结合,让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凸显离愁。起兴:“濯濯长亭柳”描绘出柳枝鲜洁光亮的模样,先言柳树之景,引出下文对与柳相关的送别场景、情感的描写,为全诗奠定离愁别绪的基调,借眼前的长亭柳自然兴起送别之情。意象组合:“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将“长亭柳”“灞水”两个意象组合,长亭是送别之地,灞水是送别意象,二者相连,展现出柳树的柔美之态与阔大的环境,营造出浓厚的离别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以起兴手法切入,“濯濯”赋予柳枝鲜洁的拟人化情态,鲜活展现其柔美之姿,再将长亭柳与灞水意象组合,长亭本是送别之所,灞水更是承载千年离情的符号,二者相融,既勾勒出柳影连水的清幽画面,又悄然晕染出浓浓的送别氛围,为全诗奠定伤感基调。颔联“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以细腻笔触描摹柳之形态,“搓”字将雨丝拟人化,仿佛春雨正精心梳理着如金缕般的细柳;“袅”字写烟雾缠绕翠丝,尽显柳的娇柔。对偶工整,画面灵动,让柳树的柔美在雨烟中更显动人,既是对柳之美的铺展,也暗合送别时的缠绵情愫。颈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由景入情,将送别场景与个人情思交织。柳树成了离愁的见证者,送客时的“新恨”与闻莺勾起的“旧游”回忆相互激荡,借柳的存在让情感有了依托,情景交融间,把离别之苦渲染得愈发深切。尾联“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直击唐代折柳赠别的习俗,“多折取”可见离别之频繁,“那得到深秋”以反问结尾,既暗喻柳枝难存,更象征离别的仓促与时光的易逝,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郇伯《送妓人出家》

下一篇:唐·卢纶《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