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1
bàng
shuǐ
qiān
shū
kāi
jīn
liáng
xīng
fán
chóu
zhòu
zhòng
jué
xiāng
chuī
míng
hái
zhū
luó
miè
yòu
guāng
zhèng
yín
qiū
xìng
tóng
jǐng
xià
西
qiáng

译文

把书塌搬迁到了靠近水流的地方,打开衣襟在夜里乘凉。繁星满天,担心明天又是酷热的天气,露水多了起来,反而使荷花更加清新怡人。青蛙鸣叫的声音时有时无,看到屋子里的蜘蛛网在灯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我正吟诵《秋兴赋》,看到梧桐的树影在西墙之下。

逐句剖析

"傍水迁书榻":把书塌搬迁到了靠近水流的地方,

# 书榻:躺卧看书的矮床。,傍水:靠近水流。

"开襟纳夜凉":打开衣襟在夜里乘凉。

# 开襟:散开衣袜。

"星繁愁昼热":繁星满天,担心明天又是酷热的天气,

"露重觉荷香":露水多了起来,反而使荷花更加清新怡人。

"蛙吹鸣还息":青蛙鸣叫的声音时有时无,

"蛛罗灭又光":看到屋子里的蜘蛛网在灯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

# 蛛罗:蛛网。

"正吟秋兴赋":我正吟诵《秋兴赋》,

"桐景下西墙":看到梧桐的树影在西墙之下。

# 桐景:桐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夜》是唐末至五代韦庄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围绕夏夜展开描写。首联描绘诗人傍水移榻、开襟纳凉的惬意场景;颔联借繁星、重露,抒发对夏夜清凉的喜爱以及对昼热的愁闷;颈联以蛙鸣、蛛丝,展现夏夜的静谧与生机;尾联写诗人正吟《秋兴赋》时,看到西墙下桐影移动,透露出对季节变换的感知。全诗呈现了一个清凉、静谧且美好的夏夜,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季节感受与悠闲心境。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通过对夏夜中自然景象如星、露、蛙、蛛等的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勾勒夏夜画面,情景交融,构思精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傍水迁书榻”,诗人通过“迁”这一动作,描绘出自己将书榻移至水边的情景,表明其为了寻得夏夜清凉所做的举动。“开襟纳夜凉”,“开襟”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敞开衣襟,尽情享受夜晚凉爽空气的状态。此联通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的夏夜氛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在夏夜中的悠然自得。傍水而居,借助水的清凉来消暑,体现出诗人对环境的巧妙利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清凉、宁静夏夜的追求。开襟纳凉这一行为,不仅是身体对凉爽的本能需求,更是诗人心境放松、享受生活的外在表现,将环境与心境紧密结合起来。颔联“星繁愁昼热”,描绘了繁星密布的夜空景象,诗人因白昼的炎热而发愁,繁星的出现让他在夏夜中获得一丝慰藉。这里将白昼的炎热与夏夜的繁星进行对比,以白昼之热衬托夏夜之清凉,同时借繁星表达出诗人对炎热白昼的烦闷和对夏夜的喜爱。“露重觉荷香”,浓重的露水使得荷花的香气更加浓郁,诗人通过嗅觉感受到荷香,进一步展现出夏夜的美好。露重与荷香的搭配,从自然现象的角度丰富了夏夜的画面,也体现出诗人对夏夜细微美好的敏锐感知。此联在情感上是首联的递进,首联主要体现身体上对凉爽的感受,颔联则进一步从心理和感官上深化了诗人对夏夜的情感体验,既有对白昼炎热的愁绪,又有对夏夜清凉与荷香的沉醉。颈联“蛙吹鸣还息”,蛙声时而响起,时而停息,诗人以蛙鸣这一动态元素来衬托夏夜的静谧。蛙鸣的起伏,让夏夜不至于死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蛛罗灭又光”,蜘蛛网上因露水的缘故,时而隐没,时而又因星光反射而闪现微光,这一描写同样是动静结合,“灭又光”的变化使得画面富有动态感,而蛛网本身又是夏夜静谧环境中的一个微小存在。两者结合,生动地展现出夏夜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特点。蛙鸣是听觉感受,蛛网的灭光变化是视觉感受,此联将听觉与视觉交织在一起,全方位地呈现出夏夜的自然景象,使读者能够更立体地感知到夏夜的氛围,也体现出诗人在夏夜中对周围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尾联“正吟秋兴赋”,诗人正在吟诵与秋天相关的作品,这一行为暗示了诗人内心对季节变化的关注。“桐景下西墙”,梧桐树的影子在西墙上缓缓移动,表明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暗示着季节的悄然转换。诗人通过这一景象的描写,从夏夜的美好过渡到对季节变化的思索,触景生情,使诗歌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尾联没有直接点明对季节变换的感慨,而是通过“正吟秋兴赋”和“桐景下西墙”这样含蓄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整首诗在结尾处余味悠长,展现出一种含蓄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信笔》

下一篇:唐·韦庄《章江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