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就规矩":木材能被做成合乎规格的器具,
# 木之就规矩:木材能合乎规矩。就:符合。
"在梓匠轮舆":在于梓匠、轮舆这些工匠的加工。
# 轮舆:指制作车轮和造车的古代工匠。,梓匠:木工。
"人之能为人":人之所以能成为有作为的人,
"由腹有诗书":是因为胸中有诗书的涵养。
"诗书勤乃有":诗书知识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获得,
"不勤腹空虚":不勤奋努力,肚子里就会空空如也。
"欲知学之力":要知道学习的力量,
"贤愚同一初":人在最初的时候,无论贤能还是愚笨,起点都是相同的。
"由其不能学":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坚持学习,
"所入遂异闾":所以最终所达到的境地就截然不同。
# 异闾:里门。秦时贫民居里门左侧,富人居里门右侧,后代指富贵者与贫贱者异里而居。
"两家各生子":有两户人家各自生了儿子,
"提孩巧相如":在他们还是幼儿的时候,聪慧机灵程度不相上下。
"少长聚嬉戏":等到稍长大些,聚在一起玩耍嬉戏,
"不殊同队鱼":就像同队的鱼儿一样没什么差别。
# 队鱼:指群鱼。,不殊:没有区别、一样。
"年至十二三":到了十二三岁,
"头角稍相疏":就渐渐显出了差别。
"二十渐乖张":二十岁时差异更加明显,
# 乖张:指彼此间差异变大,表现不相合。
"清沟映污渠":就像清澈的沟渠与污浊的水渠,截然不同。
"三十骨骼成":三十岁时,人基本定型,
"乃一龙一猪":一个如蛟龙,一个如蠢猪。
"飞黄腾踏去":如飞黄神马般的人奔腾向前,
"不能顾蟾蜍":不会再回头看那爬行的蟾蜍。
"一为马前卒":一个成为马前卒,
"鞭背生虫蛆":受尽鞭笞,背上都生了蛆虫。
"一为公与相":一旦成为公卿宰相,
"潭潭府中居":居住在深邃宽敞的府邸中。
# 潭潭府中:指豪华广阔的深府大院。潭潭:深广的样子。
"问之何因尔":若问为什么会这样,
"学与不学欤":原因就在于学习与不学习。
"金璧虽重宝":金银美玉虽然是贵重宝物,
"费用难贮储":但花费使用后就难以储存。
"学问藏之身":学问藏在自己身上,
"身在则有余":只要人在,就永远富足。
"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不系父母且":并不取决于父母。
# 且:文言助词,用在句末,与“啊”相似。
"不见公与相":你没看到那些公卿宰相,
"起身自犁鉏":有的也是从农耕起家。
# 犁鉏:犁和锄,借指农家。
"不见三公后":也没看到三公的后代,
"寒饥出无驴":有的贫寒饥饿,出门连驴都没有。
"文章岂不贵":文章难道不重要吗?
"经训乃菑畬":但儒家经典才是治学的根基。
# 菑畬:耕地为民之本,喻指事物的根本。
"潢潦无根源":积水没有源头,
# 潢潦:潦地上流淌的雨水。
"朝满夕已除":早上满满一片,晚上就干涸了。
"人不通古今":人如果不通晓古今知识,
"马牛而襟裾":就如同穿着衣服的马牛,徒有其表。
# 马牛而襟裾:骂人的话,言说如同是穿人衣的牛马禽兽。
"行身陷不义":行事若陷入不义之中,
"况望多名誉":更不要奢望能有好的名声和荣誉。
"时秋积雨霁":此时正是秋天,连绵的秋雨过后天气放晴,
# 霁:指天放晴。
"新凉入郊墟":凉爽的新秋气息进入郊外村落。
"灯火稍可亲":此时灯光柔和可亲,
"简编可卷舒":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可以随意翻阅书籍。
"岂不旦夕念":我难道不是日夜都在念想着这些,
"为尔惜居诸":为你珍惜时光而着急。
# 居诸:居、诸本是语气词,这里指时光、光阴。
"恩义有相夺":在劝你读书这件事上,恩情和道义有时会产生冲突,
"作诗劝踌躇":所以我写下这首诗,劝你不要再犹豫不决,赶紧勤奋读书。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劝学诗。介绍了人需通过勤奋学习诗书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借木材需梓匠轮舆加工成器类比人需诗书涵养。描绘了人们因学习与否而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的情景。体现了学问是藏于自身的宝贵财富,人不通古今则如衣冠禽兽的观点,表达了韩愈劝勉儿子韩符勤奋读书、立志成才的殷切期望。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以“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起兴,用木材需经工匠加工才能成器,类比人需通过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直接点题,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腹中藏有诗书,突出学习的必要性。接着“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进一步说明,诗书需勤奋学习才能获得,不勤奋则腹中空无一物,从正反两面强调勤奋的关键作用。“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指出,人的先天资质并无太大差异,贤能与愚钝的差别源于后天是否学习。“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则明确点出,不学习会导致人生道路的分野。为具体说明这一点,诗人以“两家各生子”的故事展开:两个孩子幼年时同样聪慧可爱(“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但随着年龄增长(“年至十二三”“二十渐乖张”“三十骨骼成”),一个如“龙”“飞黄腾踏”“公与相”,另一个似“猪”“鞭背生虫蛆”“马前卒”,通过鲜明的对比,直观呈现学与不学带来的天壤之别。诗中还用“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与“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对比,说明财富易散而学问可伴随终身;以“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强调学习能改变命运,并举“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三公后寒饥出无驴”的实例,说明即使出身低微,通过学习也能成就事业,反之则可能陷入困境。“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进一步指出,写文章固然重要,但经典才是滋养学问的根本;“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以雨水易干比喻浅薄的知识难以持久,“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则以牛马穿衣服的荒诞,讽刺不通古今、没有学问的人徒有其表。最后,诗人由秋景转入现实关怀:“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描绘出秋夜读书的清朗氛围,劝诫儿子珍惜时光(“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结尾“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总结全诗,表达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质朴笔触描绘现实,用生动事例阐明道理,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从前人的告诫中汲取智慧,在生活中躬身践行,通过不懈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篇章。
上一篇:唐·皇甫松《梦江南·楼上寝》
下一篇:唐·雍裕之《秋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