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chéng
nán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zhī
jiù
guī
zài
jiàng
lún
rén
zhī
néng
wéi
rén
yóu
yǒu
shī
shū
shī
shū
qín
nǎi
yǒu
qín
kōng
zhī
xué
zhī
xián
tóng
chū
yóu
néng
xué
suǒ
suì
liǎng
jiā
shēng
hái
qiǎo
xiāng
shǎo
zhǎng
shū
tóng
duì
nián
zhì
shí
èr
sān
tóu
jiǎo
shāo
xiāng
shū
èr
shí
jiàn
guāi
zhāng
qīng
gōu
yìng
sān
shí
chéng
nǎi
lóng
zhū
fēi
huáng
téng
néng
chán
chú
wéi
qián
biān
bèi
shēng
chóng
wéi
gōng
xiàng
tán
tán
zhōng
wèn
zhī
yīn
ěr
xué
xué
jīn
suī
zhòng
bǎo
fèi
yòng
nán
zhù
chǔ
xué
wèn
cáng
zhī
shēn
shēn
zài
yǒu
jūn
xiǎo
rén
qiě
jiàn
gōng
xiāng
shēn
chú
jiàn
sān
gōng
hòu
hán
chū
wén
zhāng
guì
jīng
xùn
nǎi
huáng
lǎo
gēn
yuán
cháo
mǎn
chú
rén
tōng
jīn
niú
ér
jīn
xíng
shēn
xiàn
kuàng
wàng
duō
míng
shí
qiū
xīn
liáng
jiāo
dēng
huǒ
shāo
qīn
jiǎn
biān
juǎn
shū
dàn
niàn
wèi
ěr
zhū
ēn
yǒu
xiāng
duó
zuò
shī
quàn
chóu
chú

译文

木材能被做成合乎规格的器具,在于梓匠、轮舆这些工匠的加工。人之所以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是因为胸中有诗书的涵养。诗书知识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获得,不勤奋努力,肚子里就会空空如也。要知道学习的力量,人在最初的时候,无论贤能还是愚笨,起点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坚持学习,所以最终所达到的境地就截然不同。有两户人家各自生了儿子,在他们还是幼儿的时候,聪慧机灵程度不相上下。等到稍长大些,聚在一起玩耍嬉戏,就像同队的鱼儿一样没什么差别。到了十二三岁,就渐渐显出了差别。二十岁时差异更加明显,就像清澈的沟渠与污浊的水渠,截然不同。三十岁时,人基本定型,一个如蛟龙,一个如蠢猪。如飞黄神马般的人奔腾向前,不会再回头看那爬行的蟾蜍。一个成为马前卒,受尽鞭笞,背上都生了蛆虫。一旦成为公卿宰相,居住在深邃宽敞的府邸中。若问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学习与不学习。金银美玉虽然是贵重宝物,但花费使用后就难以储存。学问藏在自己身上,只要人在,就永远富足。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并不取决于父母。你没看到那些公卿宰相,有的也是从农耕起家。也没看到三公的后代,有的贫寒饥饿,出门连驴都没有。文章难道不重要吗?但儒家经典才是治学的根基。积水没有源头,早上满满一片,晚上就干涸了。人如果不通晓古今知识,就如同穿着衣服的马牛,徒有其表。行事若陷入不义之中,更不要奢望能有好的名声和荣誉。此时正是秋天,连绵的秋雨过后天气放晴,凉爽的新秋气息进入郊外村落。此时灯光柔和可亲,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可以随意翻阅书籍。我难道不是日夜都在念想着这些,为你珍惜时光而着急。在劝你读书这件事上,恩情和道义有时会产生冲突,所以我写下这首诗,劝你不要再犹豫不决,赶紧勤奋读书。

逐句剖析

"木之就规矩":木材能被做成合乎规格的器具,

# 木之就规矩:木材能合乎规矩。就:符合。

"在梓匠轮舆":在于梓匠、轮舆这些工匠的加工。

# 轮舆:指制作车轮和造车的古代工匠。,梓匠:木工。

"人之能为人":人之所以能成为有作为的人,

"由腹有诗书":是因为胸中有诗书的涵养。

"诗书勤乃有":诗书知识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获得,

"不勤腹空虚":不勤奋努力,肚子里就会空空如也。

"欲知学之力":要知道学习的力量,

"贤愚同一初":人在最初的时候,无论贤能还是愚笨,起点都是相同的。

"由其不能学":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坚持学习,

"所入遂异闾":所以最终所达到的境地就截然不同。

# 异闾:里门。秦时贫民居里门左侧,富人居里门右侧,后代指富贵者与贫贱者异里而居。

"两家各生子":有两户人家各自生了儿子,

"提孩巧相如":在他们还是幼儿的时候,聪慧机灵程度不相上下。

"少长聚嬉戏":等到稍长大些,聚在一起玩耍嬉戏,

"不殊同队鱼":就像同队的鱼儿一样没什么差别。

# 队鱼:指群鱼。,不殊:没有区别、一样。

"年至十二三":到了十二三岁,

"头角稍相疏":就渐渐显出了差别。

"二十渐乖张":二十岁时差异更加明显,

# 乖张:指彼此间差异变大,表现不相合。

"清沟映污渠":就像清澈的沟渠与污浊的水渠,截然不同。

"三十骨骼成":三十岁时,人基本定型,

"乃一龙一猪":一个如蛟龙,一个如蠢猪。

"飞黄腾踏去":如飞黄神马般的人奔腾向前,

"不能顾蟾蜍":不会再回头看那爬行的蟾蜍。

"一为马前卒":一个成为马前卒,

"鞭背生虫蛆":受尽鞭笞,背上都生了蛆虫。

"一为公与相":一旦成为公卿宰相,

"潭潭府中居":居住在深邃宽敞的府邸中。

# 潭潭府中:指豪华广阔的深府大院。潭潭:深广的样子。

"问之何因尔":若问为什么会这样,

"学与不学欤":原因就在于学习与不学习。

"金璧虽重宝":金银美玉虽然是贵重宝物,

"费用难贮储":但花费使用后就难以储存。

"学问藏之身":学问藏在自己身上,

"身在则有余":只要人在,就永远富足。

"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不系父母且":并不取决于父母。

# 且:文言助词,用在句末,与“啊”相似。

"不见公与相":你没看到那些公卿宰相,

"起身自犁鉏":有的也是从农耕起家。

# 犁鉏:犁和锄,借指农家。

"不见三公后":也没看到三公的后代,

"寒饥出无驴":有的贫寒饥饿,出门连驴都没有。

"文章岂不贵":文章难道不重要吗?

"经训乃菑畬":但儒家经典才是治学的根基。

# 菑畬:耕地为民之本,喻指事物的根本。

"潢潦无根源":积水没有源头,

# 潢潦:潦地上流淌的雨水。

"朝满夕已除":早上满满一片,晚上就干涸了。

"人不通古今":人如果不通晓古今知识,

"马牛而襟裾":就如同穿着衣服的马牛,徒有其表。

# 马牛而襟裾:骂人的话,言说如同是穿人衣的牛马禽兽。

"行身陷不义":行事若陷入不义之中,

"况望多名誉":更不要奢望能有好的名声和荣誉。

"时秋积雨霁":此时正是秋天,连绵的秋雨过后天气放晴,

# 霁:指天放晴。

"新凉入郊墟":凉爽的新秋气息进入郊外村落。

"灯火稍可亲":此时灯光柔和可亲,

"简编可卷舒":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可以随意翻阅书籍。

"岂不旦夕念":我难道不是日夜都在念想着这些,

"为尔惜居诸":为你珍惜时光而着急。

# 居诸:居、诸本是语气词,这里指时光、光阴。

"恩义有相夺":在劝你读书这件事上,恩情和道义有时会产生冲突,

"作诗劝踌躇":所以我写下这首诗,劝你不要再犹豫不决,赶紧勤奋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符读书城南》是中唐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是劝勉其子韩符勤奋读书、立志成才。开篇以木材成器需工匠加工类比人需诗书涵养,接着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初始贤愚相同,因学习与否走向不同人生境遇,如儿时相似的两人,到三十岁时,一个如飞黄腾达的骏马,一个如遭鞭打的马前卒,一个成为公卿宰相,一个却困窘不堪。还强调学问是永恒财富,人应通古今,否则如衣冠禽兽。运用对比,如将学习与不学习的人不同人生轨迹对比;用典;还采用比喻,把学问比作藏于身的财富。前半部分从学习对人的塑造展开论述;中间以不同人生境遇对比强化学习重要性;后半部分强调学问价值和通古今的意义。此诗语言质朴,说理透彻,以生动对比和恰当用典,将劝学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体现韩愈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对后世劝学诗创作有一定影响,展现了中唐时期文人家庭教育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韩愈所写,目的是劝勉儿子韩符勤奋读书。元和十一年(816年),韩愈重视家庭教育,常灌输“勤奋”思想。他希望儿子不要做马前卒,而要成为公卿宰相,通过这首诗集中表达其家庭教育理念,激励儿子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劝学诗。介绍了人需通过勤奋学习诗书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借木材需梓匠轮舆加工成器类比人需诗书涵养。描绘了人们因学习与否而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的情景。体现了学问是藏于自身的宝贵财富,人不通古今则如衣冠禽兽的观点,表达了韩愈劝勉儿子韩符勤奋读书、立志成才的殷切期望。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以“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起兴,用木材需经工匠加工才能成器,类比人需通过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直接点题,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腹中藏有诗书,突出学习的必要性。接着“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进一步说明,诗书需勤奋学习才能获得,不勤奋则腹中空无一物,从正反两面强调勤奋的关键作用。“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指出,人的先天资质并无太大差异,贤能与愚钝的差别源于后天是否学习。“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则明确点出,不学习会导致人生道路的分野。为具体说明这一点,诗人以“两家各生子”的故事展开:两个孩子幼年时同样聪慧可爱(“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但随着年龄增长(“年至十二三”“二十渐乖张”“三十骨骼成”),一个如“龙”“飞黄腾踏”“公与相”,另一个似“猪”“鞭背生虫蛆”“马前卒”,通过鲜明的对比,直观呈现学与不学带来的天壤之别。诗中还用“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与“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对比,说明财富易散而学问可伴随终身;以“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强调学习能改变命运,并举“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三公后寒饥出无驴”的实例,说明即使出身低微,通过学习也能成就事业,反之则可能陷入困境。“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进一步指出,写文章固然重要,但经典才是滋养学问的根本;“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以雨水易干比喻浅薄的知识难以持久,“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则以牛马穿衣服的荒诞,讽刺不通古今、没有学问的人徒有其表。最后,诗人由秋景转入现实关怀:“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描绘出秋夜读书的清朗氛围,劝诫儿子珍惜时光(“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结尾“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总结全诗,表达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质朴笔触描绘现实,用生动事例阐明道理,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从前人的告诫中汲取智慧,在生活中躬身践行,通过不懈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皇甫松《梦江南·楼上寝》

下一篇:唐·雍裕之《秋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