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偏称夏中游":这里特别适合夏天来游玩,
"时有风来暑气收":时常有风吹来暑气便消散了。
"涧底松摇千尺雨":涧底的松树摇曳如在千尺雨中,
"庭中竹撼一窗秋":庭中的竹子摇曳仿佛给窗户带来秋意。
"求猿句寄山深寺":写下求猿的诗句寄给深山的寺庙,
"乞鹤书传海畔洲":把讨要仙鹤的书信传给海畔的洲岛。
"闲与先生话身事":闲暇时与先生谈论身世之事,
"浮名薄宦总悠悠":浮名和微末官职总是不放在心上。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分段赏析
“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首联开篇点题,表明此地特别适合夏日游玩。“此中偏称夏中游”直接说出对张山人林亭夏日景色的喜爱,“偏称”强调了这种适宜性。“时有风来暑气收”,描绘了夏日里清风不时吹来,驱散暑气的惬意场景,为全诗营造出舒适、闲适的氛围,也引发了诗人对林亭美好体验的进一步叙述。“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颔联运用夸张和联想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林亭周边的景色。“涧底松摇千尺雨”,涧底的松树在风雨中摇曳,仿佛带动着千尺之雨,“千尺雨”运用夸张,突出了风雨中松树的气势。“庭中竹撼一窗秋”,庭院中的竹子随风晃动,给人一种仿佛带来一窗秋意的感觉,将夏日的竹林与秋天的凉意联系起来,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描绘出林亭景色的清幽。“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颈联描写诗人的活动。“求猿句寄山深寺”,诗人为了求得猿猴,写诗寄往深山寺庙,体现出诗人对山林野趣的追求。“乞鹤书传海畔洲”,向海畔洲传书乞求仙鹤,进一步展现出诗人对超凡脱俗之物的喜爱,以及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两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从侧面反映出林亭所在环境的清幽与独特。“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尾联写诗人与张山人的交流及感慨。“闲与先生话身事”,诗人悠闲地与张山人谈论身世,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浮名薄宦总悠悠”,在交流中,诗人感慨世间的浮名和微薄的官职都如过眼云烟,不重要,表达出对名利的看淡,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中悠闲、隐逸的情感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