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蝉声满夕阳":夕阳把绿树染红,树上一片蝉声,
# 红树:晚霞映红的树。
"白头相送倍相伤":我和你白发苍苍地送别,难免加倍地忧伤。
"老嗟去日光阴促":老来叹息过去的时光太快了,
# 促:短促。,去日:过去的时光。
"病觉今年昼夜长":生病卧床才觉得时间很长。
"顾我亲情皆远道":看我的亲友都在远方分散,
# 亲情:亲友。
"念君兄弟欲他乡":想到你也要到异地他乡。
"红旗满眼襄州路":襄州路上满是红旗啊,
"此别泪流千万行":分别在即,满脸泪流千行。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秋日送别场景,各种意象交织出萧瑟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焦灼和对兄弟离散的痛楚。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首联“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诗人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红树、蝉声、夕阳。红树(枫树)暗示了季节是秋天,蝉声增添了凄凉的氛围,夕阳则给人一种时光流逝、即将结束的感觉。景物的凄凉加深了情感的哀伤,情感的哀伤又让景物显得更加凄凉。
3.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送别主题,先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景色里藏着离别的愁绪:“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第一句七个字里包含了三种景象,红树、蝉鸣、夕阳,写得很具体生动,既有声音又有颜色,能让人一下看出这是在秋天送朋友。红树是叶子经霜后变红的树,应该就是枫树,这说明此时已经入秋了。秋蝉躲在树顶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在这样的声音里送朋友,心里本就有些烦躁,再加上夕阳西下、天快黑了,更添了几分怅然。第二句里的“白头”说的是两个人——既是指送别的朋友,也是说自己。两个上了年纪的人互相送别,就像面对生离死别一样,哪能不伤心?这里用“倍”字,特别贴切地写出了伤心的程度比平时更重。颔联紧接“白头”的话题,专门写衰老的感受,是整首诗的重点,后面的内容都从这里展开。这两句是“老嗟去日光阴促,病觉今年昼夜长”——他感叹自己上了年纪,日子过得越来越快。他晚年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生病,生活状态和从前大不一样,这些他在其他诗里也多次提到。比如《雪天》里写“小雪沉阴夜,闲窗老病时”,《景申秋》里说“相兄亦相旧,同病又相声”,《和乐天仇酒家》里还有“病嗟酒户年年减,老觉尘机渐渐深”这样的句子。身体又有病,只觉得今年白天黑夜都变长了。正因为晚年身体不好、常闹病,他才会觉得“昼夜长”。这两句诗表达的心情,不只是他自己的感受,也是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人老了,身体变差,对时间的敏感度会更高,自然会觉得日子过得又慢又长。颈联从自己写到朋友,感情很深:“顾我亲情皆远道,念君兄弟欲他乡。”前一句讲的是,诗人自己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做官,家眷不在身边,所以心里总惦记着他们。“远道”两个字点出路途太远,想回家不容易,那份焦急的心情很明显。后一句说的是,这次送朋友去他乡,朋友从此也要和兄弟们分开,各自一方,想再团聚也很难,诗人自己也为朋友感到难过。诗人在自己和家人分隔两地的情况下,还能这样为朋友考虑,这份对朋友的关切是真心实意的。尾联进一步表达离别的不舍,也再次点出“送”的主题:“红旗满眼襄州路,此别泪流千万行。”关于卢戡的身份,诗里没有明确说明。不过从这联的上句,我们可以试着推测。红旗在古代常作为军队的旗帜或仪仗队的用具。这个人走在襄州的路上,周围满是红旗,很可能也是个要去外地赴任的官员,而且职位不算低,说不定还是诗人的同事。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和卢戡分别时,竟止不住流下千万行眼泪,可见两人的关系绝非普通。“最悲伤的莫过于生离死别”,何况是白发苍苍时的送别呢?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送别与咏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叙述、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其字里行间,皆似从心底自然流淌而出,令人读来深感动容。
下一篇:唐·罗隐《东归别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