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wá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èr
yuè
chūn
fēng
jiāng
shàng
lái
shuǐ
jīng
dòng
suì
lóu
tái
wáng
gōng
diàn
殿
liǔ
hán
cuì
xiǎo
zhái
fáng
huā
zhèng
kāi
jiě
yāo
chǔ
wǎng
néng
chà
zhú
shuí
huí
qiān
qiū
wàn
xiāo
guó
zuò
huāng
yuán
rén
zuò
huī

译文

二月里,春风从江面上吹来,波光粼粼,仿佛打碎了水中倒映的楼台。吴王昔日的宫殿旁,柳树绿意盎然,苏小小的住宅边,花儿正灿烂地开放。那些善于跳舞的细腰女子如今去了哪里?能歌善唱的少女又跟随着谁回来呢?千秋万代过去,一切都没了消息,当年的吴国已成了荒原,曾经的人也都化为了灰烬。

逐句剖析

"二月春风江上来":二月里,春风从江面上吹来,

"水精波动碎楼台":波光粼粼,仿佛打碎了水中倒映的楼台。

# 水精:水晶,比喻江面。

"吴王宫殿柳含翠":吴王昔日的宫殿旁,柳树绿意盎然,

"苏小宅房花正开":苏小小的住宅边,花儿正灿烂地开放。

# 苏小:即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此处泛指妓女。

"解舞细腰何处往":那些善于跳舞的细腰女子如今去了哪里?

# 解舞细腰:精通舞蹈的细腰女子。

"能歌姹女逐谁回":能歌善唱的少女又跟随着谁回来呢?

# 逐:随。圆都,即吴王城。,姹女:少女。

"千秋万古无消息":千秋万代过去,一切都没了消息,

"国作荒原人作灰":当年的吴国已成了荒原,曾经的人也都化为了灰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悲吴王城》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吴王城为切入点,描绘了二月春风中的吴王城景色,昔日宫殿旁柳翠花开,一片生机盎然,然而曾能歌善舞的女子却踪迹难觅,如今城已化作荒原,人亦化为灰烬。诗的主题围绕历史兴衰变迁,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借春日江景、柳翠花盛之景来衬托兴衰之感,运用借景抒情之法;通过今昔对比凸显历史的巨大变迁;以“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的设问引发读者思考;还借助“吴王宫殿”等象征手法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全诗首联绘景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颔联以景衬人事变迁,颈联设问强化感慨,尾联揭示主旨。此诗情感深沉,艺术感染力强,充分体现了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感慨深沉的风格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描绘了二月春风吹拂江面,波光粼粼、楼台倒影破碎的景象。诗人借这一灵动的春日江景,营造出一种迷离、虚幻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慨历史兴衰的情感基调,同时也隐晦地抒发了繁华易逝的感慨。“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描绘吴王宫殿旁翠绿的柳树和苏小宅房边盛开的花朵之景,借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抒发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对比:诗中将吴王城昔日的繁华(吴王宫殿、解舞细腰、能歌姹女等代表的奢华生活场景)与如今的衰败(国作荒原人作灰)进行鲜明对比。昔日宫殿巍峨、美人如云,如今却只剩荒原和灰烬,突出了历史变迁的巨大和无情,强化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中自然景物(柳含翠、花正开)的生机盎然与人事的消逝无常形成对比。自然依旧年年更迭、生机不断,而曾经的人和事却早已灰飞烟灭,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沧桑感。设问:“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诗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引发读者对历史中曾经鲜活的人和事的思考。这种设问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更加深沉,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象征:“吴王宫殿”象征着曾经的权力与富贵、国家的辉煌;“苏小宅房”象征着曾经的浪漫与风情。而“国作荒原人作灰”中的“荒原”和“灰”则象征着繁华的消逝、历史的终结,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诗人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首联:“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灵动的春日江景图。二月,春风轻拂,带着融融暖意自江面飘然而至。“水精”即水晶,以其比喻江水,生动地展现出江水的清澈透明。春风拂过,江面泛起层层涟漪,使得倒映在水中的楼台倒影随之破碎、摇曳,仿佛一幅动态的水墨画,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此联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迷离、虚幻的基调,既描绘出自然景色的优美,又隐隐透露出繁华易逝的暗示。同时,春风、江水、楼台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又悠远的意境,引发读者的联想。颔联:“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诗人的笔触从自然之景转向人文古迹。“吴王宫殿”曾经是吴国繁华的象征,是权力与富贵的集中地;“苏小宅房”则代表着曾经的浪漫与风情。如今,宫殿虽已破败,但周围的柳树却依旧含翠欲滴,生机勃勃;苏小的宅房虽已不复往日的热闹,但旁边的花儿正开得绚烂。这一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相互映衬,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通过描绘柳翠花开的美好景象,更反衬出人事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诗人在对美景的描写中,蕴含着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如今衰败的感慨。颈联:“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此联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发出了深沉的追问。“解舞细腰”和“能歌姹女”代表着吴王城中曾经那些美丽、多才的女子,她们是繁华生活的一部分,曾在宫殿中轻歌曼舞,为吴王城增添了无限的风情。然而,如今她们都去了哪里?又能跟随着谁回来呢?这两个问句充满了对历史消逝的迷茫和无奈。诗人不仅仅是在探寻这些女子的踪迹,更是在感慨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带走了一切美好的东西。这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诗人以一种决绝的口吻,将历史的沧桑感推向了极致。“千秋万古”极言时间的漫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切都已杳无音信。曾经辉煌一时的吴国如今已变成了一片荒原,曾经鲜活的人也都化为了灰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无论曾经多么繁华,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洗礼。尾联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它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人类在历史面前的渺小,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谟《赋得芙蓉出水》

下一篇:唐·张籍《刘兵曹赠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