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shàng

朝代:唐作者:周朴浏览量:2
zhèn
fēng
lái
zhèn
shā
yǒu
rén
xíng
chù
méi
rén
jiā
huáng
jiǔ
bīng
xiān
sài
sān
chūn
jiàn
huā

译文

一阵风吹来卷起一阵沙尘,有人行走的地方却没人家。黄河蜿蜒曲折,冰层先已冻结,北方边塞的春天,始终见不到花开。

逐句剖析

"一阵风来一阵砂":一阵风吹来卷起一阵沙尘,

"有人行处没人家":有人行走的地方却没人家。

"黄河九曲冰先合":黄河蜿蜒曲折,冰层先已冻结,

"紫塞三春不见花":北方边塞的春天,始终见不到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周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通过描绘狂风携沙、荒无人烟的景象,展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与荒芜;后两句以黄河九曲冰封、紫塞不见春花,进一步渲染出边塞的酷寒与孤寂。全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塞外边疆的早春图,将悲凉苦寒的边塞景象生动呈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苦,体现了唐代边塞诗关注现实、反映边地真实面貌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诗人

周朴(?~878?),唐末诗人。字见素(一作太朴),桐庐(今属浙江)人。唐末避居福州,寄食乌石山僧寺。为人高傲纵逸,淡于名利,隐居山林。喜交山僧钓叟,不乐仕进。福建观察使杨发、李诲召之不往,后被黄巢邀入伍,不从被杀。周朴作诗好苦吟,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清奇僻苦主”之上入室者。其诗雕琢锻造,推敲锤炼,有诗名于时。今传《周太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阵风来一阵砂”,首句便生动展现出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一个“来”字与一个“砂”字,将狂风裹挟着沙尘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出来。在边塞,风是常客,且风力强劲,所到之处沙尘漫天。这句诗不仅点明了此地气候的干燥与多风,还营造出一种荒芜、动荡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苍凉的基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风沙。“有人行处没人家”,此句进一步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即便能看到有人走过的踪迹,却不见一户人家。“有人行处”表明并非完全荒无人烟,偶尔会有旅人、戍边者经过;而“没人家”则鲜明地突出了边塞地区人口的稀少。这种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边塞环境的艰苦,致使人们难以在此长期定居生活,也暗示了此地饱受战争、恶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黄河九曲冰先合”,“九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而“冰先合”则体现出边塞冬季的严寒。在边塞地区,黄河的结冰时间比其他地方更早。这句诗通过对黄河冰封这一自然现象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边塞冬季的酷寒,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给人一种凝重、压抑之感。诗人用词精准,一个“先”字,巧妙地强调了边塞气候的特殊性,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紫塞三春不见花”,“紫塞”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边塞。“三春”本应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然而在这边塞之地,却不见花朵绽放。这一句与上一句“黄河九曲冰先合”相互呼应,上句写冬季的严寒,此句写春季的萧瑟,共同凸显出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不见花”不仅是对边塞春季缺乏生机的客观描写,更暗示了此地环境的恶劣对生命的抑制,也可能隐含着战争对边塞生态的破坏,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绝句西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唐绝万首,唯韦苏州“踏阁攀林恨不同”及刘长卿“寂寂孤莺啼杏园”二首绝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其馀如……周朴《边塞曲》:“一队风来一队沙……”亦其次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周朴)词章散佚,恨不多见;然其气节凛烈,见乎词辄自雄浑,如《塞上曲》固有唐之锂铿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周朴)好苦吟,仿佛贾瘦,诗亦清峭自好,有“古陵寒雨绝,高鸟夕阳明”,“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及“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之句。欧阳公尝称之。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方干《除夜》

下一篇:唐·褚载《移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