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5
qīng
míng
shí
jiē
fēn
fēn
shàng
xíng
rén
duàn
hún
jiè
wèn
jiǔ
jiā
chù
yǒu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逐句剖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 纷纷:形容多。,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 借问:请问。

"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清明时节,春雨纷纷,行人凄迷的情景,展现出人物纷乱的心境,还通过问答形式,引出酒家这一意象。全诗以通俗易懂、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清新生动的景象,营造出优美的境界。运用白描手法,不堆砌辞藻和用典,却生动勾勒出清明特有的氛围与人物状态,音节和谐,兴味悠长,将清明的氛围和行人的思绪巧妙融合,是描写清明的经典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明》由唐代杜牧所作。一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前往杏花村饮酒,在此情境下创作此诗。该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又在多部诗选中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时写景题材的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情景,刻画了路上行人凄迷纷乱的心境。通过行人问路、牧童遥指酒家这一问答场景,展现出清明特有的氛围。诗中借景抒情,表达出人们在清明这个特殊节日的惆怅思绪,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慰藉的寻求。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雕琢、不修饰,直接勾勒出行人问路和牧童指路的画面,生动展现出生活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设问:“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回答,推动了诗歌情节的发展。

3. 分段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点明时间,“雨纷纷”用叠词生动描绘出春雨如丝、细密飘洒的状态,既切“泼火雨”的特点,营造出凄迷的氛围,也为后文行人的愁绪做铺垫。“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行人”表明人物身份是出行在外者,“欲断魂”极写行人在清明这个特殊节日,孤身冒雨行路时,内心惆怅、哀伤且迷茫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因春雨更显浓重。“借问酒家何处有”:运用设问,既自然地展现出行人在凄迷心境下,想借酒消愁、暂避风雨的心理需求,又推动了诗歌情节发展。“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点明回答者,以其“遥指”的动作代替言语回应,充满画面感和生活气息。“遥”字营造出一种不远不近的含蓄意境,“杏花村”引人遐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体现了诗歌“有余不尽”的艺术特色

4. 作品点评

《清明》是杜牧诗作,在语言风格上,以通俗自然的文字,勾勒出清明时节的独特画面,没有生僻字词和典故,却生动形象,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从写作特色看,采用自然流畅的顺序写法,起承转合间层次分明,逐步将情感与场景推进,尤其是结尾处牧童遥指的画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余韵悠长。在历史地位上,此诗以简洁而精妙的笔触,将节令特点、人物心境与生活场景完美融合,充分展现杜牧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下一篇:唐·李绅《悯农(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