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景澹无际":清晨的湖面澄澈无垠,
# 澹:水波动的样子。
"孤舟恣回环":孤舟在波光中自在漂游。
# 恣:任意。
"试问最幽处":若问何处最清幽,
"号为明月湾":此地便是明月湾。
"半岩翡翠巢":半山腰的峭壁上,翡翠鸟筑巢栖息,
# 翡翠:鸟名。
"望见不可攀":遥望却难攀援。
"柳弱下丝网":柔柳低垂如丝网,
"藤深垂花鬘":藤蔓深掩垂挂花串。
# 花鬘:即连贯成串以为身首装饰的花。
"松瘿忽似狖":松树瘤如猿猴蜷缩,
# 狖:黑色的长尾猿。,瘿:树木外部隆起的结节。
"石文或如虥":石纹斑驳似虎纹蜿蜒。
"钓坛两三处":零星散布的钓台旁,
"苔老腥斒斑":苔痕斑驳泛着鱼腥气。
# 斒斑:色彩杂乱错落。
"沙雨几处霁":沙地雨后初晴,
"水禽相向闲":水鸟悠然对望。
"野人波涛上":渔人泛舟湖上,
"白屋幽深间":白墙小屋隐于幽处。
"晓培橘栽去":清晨培土栽种橘树,
"暮作鱼梁还":傍晚收网捕鱼归来。
# 鱼梁:一种捕鱼的设置,用土石截水流,留一缺口,以笥承之,鱼随水流入筍中,不得复出。
"清泉出石砌":清泉从石缝涌出,
"好树临柴关":嘉树掩映柴门。
# 柴关:柴门。
"对此老且死":面对此景直至老去,
"不知忧与患":忘却尘世烦忧。
"好境无处住":美景无处安放,
"好处无境删":佳境难以穷尽。
"赧然不自适":我羞赧难自适,
# 赧然:羞愧的样子。
"脉脉当湖山":唯有脉脉凝望湖山。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介绍了诗人游览太湖明月湾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明月湾清幽秀丽的自然风光,如辽阔朦胧的湖面、半山腰翡翠鸟的巢穴、垂挂花鬘的藤蔓等,以及当地渔人、农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体现了自然万物的生机与乡野生活的质朴闲适,营造了静谧和谐、恬淡自在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长住此地的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晓景澹无际,孤舟恣回环”以简练笔墨勾勒清晨湖面开阔、孤舟漫游的远景,不加修饰却显清幽;“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直写村民在波上劳作、白屋隐于幽处的画面,质朴平实;“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以“晓去暮还”的日常轨迹,白描村民劳作生活,语言直白却尽显闲适,勾勒出明月湾宁静自然的风貌与淳朴生活。
3. 分段赏析
“晓景澹无际,孤舟恣回环。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清晨的太湖水面辽阔朦胧,一叶孤舟随意漂荡。诗人问起哪里最幽静,当地人回答“明月湾”。开篇以“澹无际”勾勒湖面苍茫,孤舟的“恣回环”暗含自由心境,引出“明月湾”之名,点明主题。“半岩翡翠巢,望见不可攀。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半山腰有翡翠鸟筑巢,高不可攀;柳枝低垂如丝网,藤蔓深处垂挂花串。“翡翠巢”写鸟栖之险,“柳弱”“藤深”则用柔美意象反衬自然生机。藤蔓垂花如发鬟(“鬘”),细节生动,画面层次分明。“松瘿忽似狖,石文或如虥。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斒斑。”松树瘤状结节忽像黑猿,石纹斑驳似虎纹。零星散布的钓坛布满青苔,腥味与斑驳痕迹显渔村古老。“松瘿”“石文”以奇崛比喻写山石之怪,“腥斒斑”则从嗅觉、视觉切入,暗示渔人生活的痕迹。“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沙地雨后初晴,水鸟悠然对望;渔人泛舟波涛,白屋隐于幽处。“沙雨霁”与“水禽闲”动静结合,渔村“白屋”与“波涛”对比,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野人(渔民)的简朴生活跃然纸上。“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晓培橘”“暮作鱼梁”写渔农昼夜劳作,体现当地“种橘捕鱼”的习俗。清泉、柴门等意象质朴,展现田园生活的闲适。“对此老且死,不知忧与患。好境无处住,好处无境删。赧然不自适,脉脉当湖山。”“老且死”直抒对隐逸的向往,“好境无处住”暗含对现实的无奈。末句“脉脉当湖山”以静默凝视收尾,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白居易《六年秋重题白莲》
下一篇:唐·曹邺《东郎山》